洛惠渠--侧卧在秦岭深处、盘坐在洛南峭壁的“天路”,她是“党群引领、干群协作、因地制宜、惠农利民”的伟大工程,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不怕牺牲”的时代精神。
1958年,自然灾害没有击垮洛南人民,我们用锤子、用锄头、用钢钎凿出了一条引水路。打通了一道“艰难前行”的渠、灌溉了一片“缺乏水分”的土、涌现了一群“奋不顾身”的人。
一道“艰难前行”的渠
建国前,分布于洛南县城以北的梁塬群众饱受无水之苦,群众吃水难、挑水远。5万余群众、6万亩农田的日常用水成了“老大难”、“心头病”。1958年,当时的县委书记冯培智和县长张东“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建一条“引洛河水上塬”的渠被提上日程。悬崖峭壁之上,面对前期测量艰难、中期开凿困难、后期养护繁难的“三难”,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三个不相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老虎嘴、鸡冠山、龙山岩的险峻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但干群同吃同住、齐心协力,一个个的悬在峭壁上,用双手一点一点凿,一米一米的推进,最终修建出长63.2公里的大型洛惠渠水利工程。洛南干群以脚踏实地的实干、以不畏艰险的苦干、以遇沟架槽的巧干战胜了困难、打通了水渠。
一片“缺乏水分”的土
洛惠渠修成之前,梁塬上农田里的收成只能靠天。1952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白学清为了应对梁塬大旱时庄稼无法发芽的问题,他发动群众挖塘泥、捏泥团, 用河塘的淤泥将种子包裹后进行播种,种子很快发芽了,等种子发芽出土后,就相对耐旱,保证了庄稼的生长。那时候,缺水问题困绕着当地百姓、制约着农业发展、阻碍着群众生活,下场小雨群众都非常高兴。洛惠渠修成之后,水从洛河流进田里,这片土地在清水的滋润下焕发新生机。人们在不断改建扩建的过程中,洛惠渠有效灌溉的农田面积不断增大,洛南县因此拥有了10万亩水浇地,成为了商洛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县,农业也得以发展。从水分匮乏的土,到水分充盈的田,洛惠渠让这片土地长出农业发展的芽、开出安居乐业的花、结出农强民富的果。
一群“奋不顾身”的人
洛惠渠修建的过程中,先后有16人牺牲,6人因伤致残,战斗英雄不断涌现,战斗精神可歌可泣,他们不惧悬崖峭壁、不怕严寒酷暑、不畏艰难险阻,以忘我的精神“定量”造就洛惠渠推进的最大“增量”。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一道,在修建洛惠渠这条“生命渠”时,越凿越起劲、越干越精神。工程伊始,40名干部、3000名民兵一头扎进深山之中,为了塬上居住的群众,不分日夜、风雨兼程的开凿水渠,不论是一天仅能推进0.3米的窘境,还是没有大型设备的困境,这群奋不顾身的人都没有一丝的退缩。参与建设的党员干部铆紧“实干为民”的“精神之钉”,浇筑“不畏艰苦”的“奋斗之锤”,高举“执政为民”的“红色旗帜”,他们凿开了阻碍群众饮水用水的大山,成为了群众敬仰为公为民的“高峰”。
2024年,洛南人民没有忘记修渠的人,我们学精神、讲感想、抓落实走出了一条振兴路。擦亮了一道“历久弥新”的渠、充实了一片“生机盎然”的土、培养了一群“担当作为”的人。
一道“历久弥新”的渠
时至今日,洛惠渠已经造福洛南人民66年,随着上游张坪水库的修建,能够见证干群顽强拼搏的几段雄伟工程已被淹没,渠道周边,岁月的痕迹已经非常明显。“润物细无声”,她的姿态总是很低调,她的贡献总是很伟大,她有效的解决了洛南县城和沿线5镇15万群众10万亩耕地的饮水灌溉问题。“你的沉默震耳欲聋”,她默默地奉献,为农业发展注入活水,为饮水安全保驾护航,为乡村振兴推波助澜。如今的洛南人民更要了解洛惠渠、爱护洛惠渠,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实际行动宣传好、利用好、保护好洛惠渠。在流行“快文化”的今天,洛惠渠正抖落“身上的灰尘”,以“新面貌”向人们讲述她的故事。
一片“生机盎然”的土
依靠洛惠渠的不断灌溉和洛南人民的艰苦奋斗,洛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商洛粮仓”,全县2023年粮食产量12.46万吨、位居全市第一,同时也确立了“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年度策略,在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的前提下,促进县域农业行稳致远。一棵玉米的长成要消耗200多千克的水,没有水,何谈发展农业。正是洛惠渠的持续供给,不断灌溉,洛南的沃土才得以利用,农业产业才得以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如何用好洛惠渠的水,成为绘制乡村新面貌的全新课题。“渠+直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洛惠渠;“渠+旅游”可以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渠+农业”可以更好地提高洛惠渠的流水利用率。新的发展,新的机遇,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新的奇迹正在被书写。
一群“担当作为”的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榜样就在身边,每一位洛惠渠的建设者都是我们的榜样,他们身上的洛惠渠精神就是我们精神上的“钙”,少了这种精神,我们就会“缺钙”。只有将洛惠渠精神学习好、传承好、落实好,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我们才能挺直腰板、直面风雨,“任尔东西南北风”。“见贤思齐焉”,榜样就是你我,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小事发力,不论是在各级部门的办公室,还是上山下乡的田间地头,都要以身作则,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不怕牺牲”的人,做为民想、敢担当、勇作为的新“修渠人”,在奋力谱写洛南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过程中,凿出属于自己的“为民之道”。
精彩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