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郝蔚民 发布时间:2025-05-08 15:35:49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怎样发挥乡村学校的助力作用?面对洛南乡村学校的现状,这是一个十分尴尬的话题。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打工潮的席卷,年轻人拖家带口到城镇去发展;二孩子读书的成本越来越高,年轻人不愿生或少生孩子,使生育率下降;三是国家实施城镇化导向,村民的居住点相对向城镇集中,这样乡村就读学生越来越少了,不少的乡村学校关门大吉,“农村最好的房子”不再耳闻郎朗的读书声。即就是尚存的乡村完小、初中,每年的招生量也是江河而下,“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在校教师人心不稳,羡慕城镇较为舒适的工作和文化环境,欲调往教育资源较好的学校,千方百计找门路托熟人,走出乡村学校,去施展自己的抱负,这主要是相当多的年轻教师的心理状态。
理性地去看待这一现象,亦觉正常。
首先,从人的心理需要上讲,走向工作和文化生活环境较好地方一边工作一边享受生活,符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老夫子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通常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较高层次精神需要,是上升、动态、变化的,这本无可厚非。其次,安心在乡村学校工作的多数是家居乡村的中老年教师,临近退休进取心强度降低,不想折腾了,拥有不低的工资和补贴,轻轻松松干几年就退休了,或含饴弄孙,或采菊东篱,也不失一种不错的选择。如此学校现状就导致了教育质量下滑,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愈是教学质量下降愈留不住学生,学生愈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愈低落,教师愈缺乏教学积极性,教学质量愈低。在这个意义上讲,农村学校的办学前景的确实堪忧。
我在教育职业的岗位上走过了四十多个春秋,经历了农村学校扫除青壮年文盲、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普及初等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教育系统重大的历史动作,其中乡村学校教师在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中,撑起了初等教育的一片蓝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期间既有艰难的付出,也有成功喜悦。正是乡村学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凝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农村最美的房子是学校”,社会形成了“尊师重教”的共识,农村教师在“德育为首,质量立校”旗帜下“授业、传道、解惑”教书育人,成绩斐然。一大批农村寒童,经过农村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搭上国家大学扩招的班车,挤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走进“天子骄子”的行列,靠着知识改变了生存、生活、工作环境,现在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用知识和才华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斑斓。追根溯源,农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乡村学生淌过人生第一条河流的列石。
纵观世界上各个强国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必由之路。社会改革总是有阵痛的。所谓阵痛就是要有人付出代价,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来换取社会大的飞跃和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正如世界上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产业效率的提高就带来手工作坊的破产,造就了产业工人;当今电子时代到来,电商的出现就引发了实体店铺的没落和关闭;不断革新升级的芯片技术在企业管理和生产环节的自动化运用,引发了大量的企业管理人员、工人下岗,技术人员年龄走向偏低,仅仅以出卖劳动力换取血汗钱的打工潮回落,就是社会在改革前进题中应有之义。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促使“醒眼看世界”的人,承担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再苦再累也要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教育资源充裕师资水平较高的学校去接受良好的教育,以适应将来社会的发展与生存。
笔者这样分析农村教育的走向,并不是要告诉人们农村教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农村教育工作者无文章可作,失去自己的发展空间。从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是官办的官吏亦是教师,庶民的孩子是没有机会进入学堂的,而中国教育的鼻祖孔圣人则疾呼“有教无类(无区别于穷富)”,“自行束脩(学费十条干猪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缴一点学费,就可以入学堂读书,把政教分开了。至此,华夏大地实现了官学向私学的转变,寻常老百姓的孩子才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和机会。社会走到了东晋、隋、唐,选拔人才也由“举孝廉”发展到“科举”考试,“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学校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加之学童“头悬梁锥刺股”苦读,成就了他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梦想。笔者讲这一段教育史,其意是想说明两层意思:
其一,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又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螺旋上升发展过程。社会教育的发展概莫能外。不平衡的现状是推动向平衡发展的动力,不平衡推动发展的目标是平衡。而新的平衡往往比新的不平衡打破。中国人的教员讲过“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道理就在这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崇信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了的动力就是社会的不平衡不公平,“穷则思变”,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改革和革命就是要经过拼搏奋斗,实现相对的公平和平衡。国家逐步实现的城镇化,从本意上讲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居住环境、卫生医疗、教育资源享受得到相对平衡,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二,教育之树常青的根本是教育质量。孔子居杏坛四十多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以能言善辩能力著称的子贡、以性格豪爽孝敬父母著称的子路、以德行修养著称的颜回、以政事军事才能著称的冉求、以才华出众精通诗书礼乐著称的子游等集学大成者为将为相,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舞台中表现了卓越的才能,成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和发展者。中国封建社会各地名山必有书院山因书院而名扬天下,培养的人才多数是经国济世之才。中国广袤大地上林立的私塾,也为寒门学子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跳出农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这就是古时私塾、学校、学院因教学质量高而存在、而出名的道理
这些给我们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的启示是什么?我们怎样坚守农村教育这块热土,在当今教育大盘子大思路大发展的形势下,发挥我们的优势有所作为呢?
较高的教育质量是维系乡村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广大的农村教育工作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当教师是一份职业,职业是一个人谋生的手段,但如果把当教师仅仅停留在作为谋生手段上的认知水平上,那格局就太低了。不把一份工作当事业来干的人,是干不出名堂的,是不会出成果出精品的。乡村教师承担着国家义务教育的重任。奠定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学识基础的关键学段在义务教育,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可以成就学生的人生,一个浑浑噩噩的教师必能毁掉学生的人生;一个呆板教书匠传授知识是一种呆板教条的知识填鸭,一个富有生气创新思维教师带出的学生是生动活泼富有活力的新一代。而这里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事业心。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在现阶段国家对教师的待遇是优渥的,提供生活条件、工作环境、教学设施是相对完美的。纵向比较:早年参加教育工作的老同志当年在艰苦的环境中,搞好教学的同时,还要勤工俭学、改变校容校貌,烧石灰粉刷校园墙壁,托泥坯自己动手给学生盘课桌、自己动手制作教具等等。现在放眼看,那个学校的工作环境都是是使令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羡慕不已的。农村教师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干出骄人的业绩。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事业来干,就是要有吃苦的精神,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创新的思维,要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教学风格,教学质量在城镇乃至全县独领风骚。客观上学校留不住学生的原因是教学质量不高,老师在教学上没有作为。试想一所高质量的乡村学校,不是学生留不住、学校办不下去,而是学生回潮容纳不下的问题。作为学生家长如果自己的家门口有一所高质量的(幼教、小学、初中)学校,哪个孩子家长愿意舍近求远弃家拖口,拿出一份不菲资金到城镇去租房当陪读妈妈呢?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乡村学校能不能办下去,根本是质量,关键是教师。一个有事业心教师团队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必然能将大量的学生吸引在自己周围。
一、自觉地把乡村学校置于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之下,把学校工作纳入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盘子。教育为社会服务,助力于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题中应有之义。现在经过专业学校培养的教师人才荟萃,各具特色。激发他们的潜能,用其所长,必能有一番作为。要重视参与乡镇、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参与中助力,在助力中来体现学校的社会效益,以密切学校和地方的关系,有付出就有收获,点滴汗水就能换来干群对学校工作的认可与支持。
二、要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在当前高考压力愈来愈大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决定着一生的走向,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睡梦时间越来越少,厌学被动接受知识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学习效率,而要提高学习效率,开展教研活动是必由之路。这是因为教育工作它有着自身运行的规律,按照教育规律搞好教学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教研活动,一是要探究教材中思想教育元素,给学生以正能量的“三观”教育。现在以手机为载体的知识输入渠道,展现在学生面前各种文化传媒,见仁见智的文字太多了,且不要说是社会阅历浅学生,大人也是莫衷一是。教师要守住课堂这一块净土,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研时,要深挖教材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元素。譬如:董存瑞炸碉堡是无可奈何的死还是大义凛然英勇献身?又如鲁迅《药》中小栓治痨病,吃蘸革命先烈夏瑜(秋瑾)血的馒头,鲁迅不仅仅是揭露清朝臣民长期奴役统治下的思想麻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重要的是要用烈士的血,唤醒人民继续去革命去斗争。如分析《红楼梦》人物林黛玉的性格,仅看到“哭哭啼啼”、“以泪洗面”,而看不到这是林黛玉所代表的具有民主意识萌芽的青年人,对封建礼教无可奈何的抗争和控诉,那就有点浅薄了。等等。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是前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她认为我们无产阶级办的学校要为自己培养接班人而不是“掘墓人”。因此,我们学校在育才的工作中,要重德,用一个人的德去统帅其才,这不是一个学校停留在“德育为首”的口号就能的解决问题。教师的个体劳动特点决定着教育政治方向,故一个学校思想教育要落实在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之中。二是要研究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怎样运用简洁明晰语言表述,怎样使学生高效率地接受知识,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如《教学心理学》中“知识和技能迁移”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的运用,都有助于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三是要研究怎样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把抽象(归纳)思维和形象(发散)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譬如,《愚公移山》教学由归纳思维到发散思维,如数学教学中由抽象(归一)思维到形象(具体)思维,如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图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形成学生的美学观念等等。教师在较高的思维指导下,才能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四是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提炼自己的教研成果,撰写教研论文,这样既储备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工作成果,又备职称评定,提高薪资待遇,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这样才不至于退休之后,回忆自己的教学生涯,为自己碌碌无为而遗憾终生!
三、乡村学校在劳动课和勤工俭学活动中,要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或种植或养殖,适当开展一些服务于农民的科研示范活动,辐射村民,为农民致富做一点贡献。我们洛南的乡村学校居于秦岭浅山区,地理优越,办法总比困难多,选准一个项目,干出名堂,学校和教师就会名扬县内,扎根山区、献身教育,成功的喜悦就会洋溢于教师的心头!
作者:郝蔚民,洛南县中学退休高级教师
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