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装配车间。
本报记者 武丹 文/图
预计到6月底,在1000多公里之外的天津,金石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字化印刷工厂就能正式投产。新的数字化印刷生产线代替部分人力,自主完成软包装熟化工艺。
他们的生产技术,来自渭南。
“这已经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第3个数字化印刷项目了,我们叫它智能工厂。”5月20日下午,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北人)总工程师薛志成说。
陕西北人,坐落于渭南高新区,前身是建于1967年的原陕西印刷机器厂。从零基础探索制造单一的书本印刷机,到凹版印刷机获得“制造业单项冠军”,再到多次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这一过程记录着渭南工业的奋斗与变迁,演绎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进步。
在渭南人心中,陕西北人这块传统制造行业“老字号”的招牌,不容置疑。
可近几年,这个“老字号”却变得越来越“年轻”了。
随着一个个智能工厂项目陆续下线,它早已迈进了“智造”业的行列。
“一整套设备由工业软件、智能设备、立体厂房等组成,可实现从库房、物流到生产、装配等全过程一键操作、全程监测,不但能节省人力,还要比传统印刷机的效率高出不少。”薛志成还是陕西北人智能制造项目总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智能工厂是陕西北人从机械制造,转向全方位技术“智造”的标志。
如今,陕西北人每周都要接待三四批来自各地的厂家代表,智能工厂项目的知名度和成熟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2公里以外的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也正在聚集着世界的目光。
30秒打印1副牙模,12个小时打印1幅塑像,15天打印1辆汽车模型……5月20日,在渭南高新区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记者再一次领略到了增材制造产业的神奇魅力。
“是‘3D打印+’模式,切实地推动了增材制造产业的不断延伸和拓展。”渭南高新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白雪亮说。
近年来,重点围绕3D打印产业化示范应用实施,渭南高新区结合实际,以“3D打印+”为模式,发展起“3D打印+航空”“3D打印+医疗”“3D打印+文创”等一系列产业,迈进了“市场要什么就打印什么”的“私人定制”时代。
前不久,在中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丝路行暨渭南国际增材制造产业合作恳谈会上,英、法、德等国家纷纷与渭南高新区签订了“陶瓷3D打印设备产业化”“3D打印人体数字化应用产业化”“3D打印金属粉末产业化”等合作项目。
从梦想到现实,将尖端的“3D打印”高科技,转化为实际的“3D制造”产业应用,渭南高新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据渭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朱忠效介绍,今年丝博会期间,渭南高新区共签订3D打印原材料、设备研发生产项目19个,总投资10.2亿元。截至目前,渭南高新区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已引进、孵化各种类型中小科技企业100余家,年产值约15亿元。
奇石博览
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