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周至县人社局积极探索、搭建平台,结合马召镇安富园社区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落实就业创业惠民政策,切实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见习:搭建职业发展的“起点站”
“下楼就能找到见习岗位,每个月还有见习工资,真是方便又贴心!”周至县马召镇安富园社区居民谭娇娇表示。谭娇娇大学毕业后,由于家庭原因无法外出求职。周至县人社局就业见习基地为她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见习机会,让她在家门口就能为未来职业生涯铺路。
为解决社区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周至县人社局积极与安富园社区沟通,认定了就业见习基地。通过广泛宣传,鼓励待业青年报名参加,谭娇娇就是其中一员。
我们基地提供了多个岗位的见习机会,涉及撰写公文、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据见习基地负责人郭仪荣介绍,见习期间,每人每月可以拿到1700元的见习工资,还能获得专业导师的指导。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专业技能,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谭娇娇兴奋地说,“这段时间的见习经历,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据了解,截至目前,已有10人在见习基地完成见习,还有4人正在见习中。这些见习机会不仅解决了待业青年的过渡期就业难题,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岗:家门口的“稳定饭碗”
“以前我身体不好,很难找到工作。现在有了公益性岗位,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真是太好了!”52岁的许关秀是安富园社区的居民,她通过周至县人社局的帮助,成功争取到了一个公益性岗位,负责社区内的卫生保洁工作。
周至县人社局积极与社区合作,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提供了保洁员、信息员等多个公益性岗位,不仅解决了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还提升了社区的整体服务水平。
除了许关秀,还有很多居民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周至县人社局已为18名居民提供了公益性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
培训:提升技能的“加油站”
“我以前在家带孩子,不能外出务工。后来通过县人社局的培训,我学会了绢花制作技术,每个月都能增加不少收入。”安富园社区居民刘敏雀开心地说道。
为了解决社区留守妇女不能外出务工的问题,周至县人社局联合社区积极邀请致富带头人开展绢花制作培训。通过培训,留守妇女们掌握了绢花制作技术,不仅提升了就业技能,还增加了收入。
“县人社局举办的培训活动非常实用,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学到一技之长。”刘敏雀感慨地说,“现在我每天都抽出时间制作绢花,每个月能卖不少钱。”
除了绢花制作培训,周至县人社局还根据社区优势资源,开展了鞋帽缝制、棒球加工、气球制作、手工编织等多样化的就业培训服务。这些培训活动不仅搞活了庭院经济,还助推了200余名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安富园社区这些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与帮扶举措只是周至县家门口就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周至县人社局以重点易地移民搬迁社区群众为突破口,结合辖区就业状况进行多点布局,在三个移民社区、二曲街道城东社区、全县16个平原镇街建成24个就业服务驿站,县城1个零工市场,通过定期开展政策宣传、岗位招聘、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8项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活动,为居民提供了“信息库”“歇脚地”“加油站”,实现就业创业服务全覆盖,促进重点群体实现高效高质就业。
与此同时,周至县人社局还为全县24个就业驿站安装了就业服务智慧化系统,更新了4个社区的公共就业驿站硬件设施,实现了基层家门口就业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岗位,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放眼未来,周至县人社局将继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拓宽就业渠道,为更多居民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绘就美好就业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