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正文

车轱辘灯:古老非遗向“新”而生

2025-01-18 14:46:12

来源: 三原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李玲 袁欢欢

非遗民俗作为历史的鲜活沉淀,宛如一部部古老的史书,诉说着岁月长河中那些源远流长的故事。春节临近,渠岸镇黄毛村的非遗传承人张亚锋和村民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制作车轱辘灯,精心筹备表演,只为让这古老的非遗制作技艺在春节期间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1月16日,记者在黄毛村看到,一个个做工精美、色彩鲜艳的车轱辘灯被整齐摆放,木雕的龙头昂首挺立,龙头下的中国结随风摇曳,分外好看。一旁的车轱辘灯制作技艺传承人张亚锋一边剪彩绸、裱糊,一边向孩子们讲解车轱辘灯的制作步骤,孩子们既好奇又专注地看着,并在张亚锋的指导下学习彩绸裱糊技艺,非遗传承的种子就这样悄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

“这个车轱辘灯起源于光绪年间,我们祖辈们在山东往这边移民的时候,路上老一辈做的照明灯,过去在路上照明,后来春节又把这发展成给小孩娱乐的玩具,过去是拿纸做,现在经过升级以后做成这种流苏状、材质也换成了绸子。”张亚锋说。

车轱辘灯是山东移民迁陕路上的一大创造,后成为流传于我县渠岸镇黄毛村的一种传统社火表演艺术。如今,安居在渠岸镇黄毛村的山东人,将当年大迁徙途中的车轱辘灯的灯型、结构创造性地进行了改良,改良后的制作技艺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成功申报为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亚锋介绍:“十几年前我就开始跟我师傅学的制作灯,这个制作是比较复杂的,光这个工序下来要一二十道,首先做底下驱动部分,做骨架、车轱辘灯的架子、装彩须、糊绸子、装龙头,做这个灯是比较费时的,做一个灯下来大概得两三天时间,非常费力的,全部都是手工制作。下一步,我们计划让这个车轱辘灯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也舞动起来,把这项活动传承下去。” 

在黄毛村,车轱辘灯早已不仅仅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村民们情感与文化的寄托。茶余饭后,村里的大人小孩常常相约在黄毛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家推着制作好的车轱辘灯,踩着欢快的节拍,扭动着轻盈的舞步,沉浸在非遗民俗文化带来的欢乐之中。

留住记忆、寄托乡愁、传承习俗、振兴乡村,车轱辘灯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绚烂的灯光效果,已然成为我县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