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王倩(前排左二)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讲解陶俑的历史和制作过程(资料照片)。 三秦都市报记者 夏明勤摄
五度寒来暑往,年逾古稀的王倩和她的团队,将战国至明代的代表性音乐、舞蹈、杂耍类陶俑104件(套)共356个人偶一件件复刻出来,完成中国古代乐舞陶俑复制并进行巡展,串联起中国古代乐舞史。
“你看,唐妞站在那里,气定神闲,雍容华贵,丰腴的身躯一点也不臃肿。唐妞就是大唐盛世的一个符号。”12月24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3航站楼商务贵宾厅,78岁的王倩眼中闪着光芒,正为过往的旅人讲解面前十余套陶俑的历史和制作过程。
这些“复活”的乐舞俑造型生动、形态传神,均出自王倩团队。它们手捧乐器、脚踏舞步,从不同时代穿越而来,或小不盈掌、朴素如写意,或高逾半米、华丽如工笔……时间的长河仿佛神奇地“扭转”,古乐还在空中回荡,舞袖正在庭堂翻飞。
让古代乐舞俑“开口说话”
古代没有摄影技术,俑以直观的形象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审美。其中的乐舞类陶俑,以其绚丽多姿的样态独树一帜,表现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和艺术风度。
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倩,是复原陶俑制作技艺这一失传已久的古代技艺的代表。40余年中,她创造了一整套复制彩绘陶俑的技艺,复制了6000余件陶俑,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她先后参加“唐代打马球陶俑”“秦俑铜车马”“波斯文物”“唐代三彩建筑群”等重要文物的复制、仿制工作,多次获国内外大奖。
退休后的十多年里,她总感到人生还有一件事未完成。2015年春的一天,当她在小雁塔晨练时,无意中看到那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嘱托,埋在心底的愿望被点燃了。“我要‘复活’中国历代音乐舞蹈陶俑,让它们‘开口说话’,演绎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发展史。”
王倩被自己的想法燃烧着。当年夏天,她毅然拿出十多万元积蓄,与女儿孙津、弟子徐艳以及西安美院雕塑专业博士研究生冯昌泰等人组成团队,计划让那些无法聚于一处的乐舞俑跨代重现。
“他们都觉得我小题大做”
复制集成中国经典乐舞俑,王倩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
这些俑的母本文物,现大多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或被私人收藏,有的已经毁损消失,仅留照片或者文字资料。复制所需资料部分来自父亲留存,其余是自己几十年的收集。
王倩的父亲王子云是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奠基者,用毕生精力对中国古代雕塑进行勘查研究。王倩深受父亲影响,桌上堆满了各类文博期刊、中国雕塑艺术的书籍、外文刊物的临摹件……
她在美院附近租了民房,请学生做造型。“他们都是美院的硕士研究生,做出来的人物很美,但他们学的是以块、面造型为主的西方美术。我们中国的雕塑以线为主,是一种意象雕塑,从概念到处理手法都大相径庭。我要求必须客观还原文物原貌。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他们都觉得我小题大做。”
从零开始,她带着西安美院的学生到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昭陵博物馆等地,现场讲解,让他们有直观感受。
王倩的热情和坚持感染了西安美院的学生,大家从初形塑造、翻模制胎、阴干入窑、烧制拼接组装、黏结打磨,到着色赋彩、依痕做旧,全都依古法一丝不苟,到2016年夏天,已复制出30余件陶俑。
将心愿化为一种行动
资金短缺的困境接踵而至,复制工程不得不中断。
2017年,西安美院教授石村伸出援手。他不仅自出经费,带领十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部分雕塑系青年教师加入,还以西安美院作为申报主体,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项目,复制工程重新启动。
“我们学院雕塑系非常注重对中国传统雕塑的吸收和继承。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方面的自觉和情怀,使得我和王倩能联手完成‘中国古代乐舞陶俑复制和巡展’这一宏大工程,将一个心愿化为一种行动。”石村说。
他们转移到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的一个偏僻的农村大院。王倩每天要倒三次车,然后步行才能到工作室。有一次,她背了很多东西,下地铁时跌倒,左手腕骨折。即使打着石膏,她仍每天坚持去现场——“每一道工序都非常复杂,不能有任何的差错。我得盯着。”
“让千年前的乐舞陶俑在我们的手中复活”。在繁复艰难的重塑中,大家一直相互打气。整天和泥、水打交道,冬天最难挨。王倩说:“大工作室像地下室一样阴冷,我们只能买几个‘小太阳’取暖。”
从夏到冬,从冬到夏。团队用等同原物的比例“复活”了中国古代乐舞陶俑104件(套)共356个人偶,并按战国和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五个篇章归类。其中包括唐霓裳羽衣舞俑群等罕见珍品。
“这是一次对古代陶俑艺术的重温过程。在此过程中,我尽享中国古代艺术独特艺术魅力。”冯昌泰说。
再现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变迁
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项目先后在西安、北京、郑州三地巡展。“观众源源不断地来参观,出乎我们的预料。多次研讨会上,音乐、舞蹈、服装、美术、文博、工艺美术等各界的专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批俑复制的水平很高,规模宏大,而且成体系地集中展现,开创先河。”石村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李超撰文表示:“他们并未停留在外化身形的镂刻与呈现,而是在历史文化的绵延中构筑起人们对传统文明的渴求与接续。”
11月7日,记者随王倩来到西安市长安区石佛寺村。此行是宿州市博物馆来人,希望能带回一组霓裳羽衣舞俑,陈列于馆中。宿州是王子云的家乡。
在一户院落里,二层的地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方形石膏。记者发现,试图搬动一个由4块石膏组成的头部模具,需要肩背同时发力。一个完整的陶俑通常需要几十块这样的模具组成。
面前的霓裳羽衣舞俑,共由9个粉彩人物组成,约60厘米高。2个乐者神态专注、7个舞者舞姿轻盈飘逸。9个人物发髻高挽、长裙曳地,身体后倾、体态婀娜,流露出自信和喜悦。这组陶俑不仅展示出精湛的塑造能力,也体现了唐代瑰丽的艺术特点。
抗战时期,王子云在洛阳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这组霓裳羽衣舞俑,并进行了拍摄。不幸的是,这组文物后来毁于战火。“在我临摹唐俑几十年的实践中,没见过比这一组更精美、更能代表盛唐风貌的唐俑。”王倩说。
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临摹与研究专业馆员花文表示:“王倩将很多陶俑复制出来,是对古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她对古代陶俑几十年如一日的热情和奉献,真的很令人钦佩和敬重。”
“这些乐舞俑,形神兼备,生动地勾画出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的发展演进轨迹,再现了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变迁。”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陕西省文史馆馆员罗坤学说。
目前,由于复制量大,很多乐舞陶俑暂时封存在一个个大木箱里,间或借助社会力量部分展出。王倩期待有一天,它们能再次“集体亮相”。(记者 刘国英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