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正文

保护丝绸之路文物 推动“一带一路”交流

文章来源:西安晚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6-21 23:52:47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记者 张宇明 摄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卡塔尔多哈通过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为世界文化遗产。5年来我省在“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保护上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向世界展示 全面真实的丝路起点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在我省境内的遗产点有7处,分别是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

    6月20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5年来为保护“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真实性、完整性,使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得以延续,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相关规定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相关决议要求,陕西认真践行国际承诺,加大遗产点保护管理,合理适度开发利用,丝绸之路遗产已成为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典范,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力量。

    据省文物局统计,过去5年,我省对7处遗产点积极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展示工程50多项,文化遗产地保护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开展了大佛寺石窟大佛窟渗水治理工程、明镜台加固维修工程、丈八佛窟檐保护工程等;完成大雁塔1~6层塔檐养护工程、小雁塔白衣阁屋角维修工程、慈氏阁保护维修;开展兴教寺塔和张骞墓本体保护;先后实施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直城门内大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等32处;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的丹凤门遗址加固工程、含元殿东过水涵洞保护展示工程和大福殿及西北城角区域遗址展示提升工程等,在保护遗产的同时,向世界展示陕西全面真实的“丝路”起点。

    在落实“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对遗产监测的要求中,进一步加强遗产点日常监测新技术引进,对部分遗址点根据自身特性和文物保护需求,除规定视频监测设备运用外还有针对性地实施监测,运用仪器设备对影响和潜在影响文物本体性因素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监测工作为遗产地的科学保护和管理工作提升奠定了基础。

    极大拉近

    公众与遗产点的距离

    为了更好地展示各遗产点在丝绸之路的价值,我省根据“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部分展示标识系统指导意见”更新展示标识,逐步完善展示阐释系统。

    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标识牌进行维护更换、补充木质说明牌120块和更换长乐宫4、5、6号建筑遗址标识系统;依据考古资料对大明宫遗址的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实施地表模拟展示从而体现遗址的整体格局,完成含元殿东过水涵洞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善大雁塔网站建设、开发微信平台,在塔室一层放置两台多媒体触屏宣传设施;开展小雁塔展示标识系统改造升级工作,完成“小雁塔世界文化遗产标识设计方案”;完成“大佛寺石窟文化旅游展示平台建设方案”、虚拟全景漫游系统、景区数字导览系统的安装使用工作。在不断探索、研究遗产展示和阐释新方式的同时,各遗产点将自身展示利用规划纳入区域文化旅游资源规划中,运用多维宣传平台增强遗产点的对外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开展遗产展示阐释工作,极大地拉近公众与遗产点间的距离,让公众更容易走进遗产、了解遗产。

    编制规划拓展预备名单

    彰显文化实力

    为了全面展现陕西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人文影响的文化遗产,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对全省文化遗产进行认真梳理,编制完成“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包括丝绸之路拓展项目、统万城遗址、中国明清城墙(西安城墙)、山陕古民居(党家村古建筑群)等全省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和计划列入的遗产点共15处。该“规划”已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为推动陕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全面提档升级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我省积极推动开展文物点保护管理工作,2019年西汉帝陵、唐帝陵、石峁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石峁遗址是陕西从发现到列入国家“预备名单”用时最短的项目,汉唐帝陵项目横跨陕西3市11县区的广大地域、核心区总面积多达23034余公顷,特别是18座唐帝陵东西纵深贯穿关中盆地长达150多公里。随着更多文化遗产点列入国家“预备名单”将推动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借鉴国际理念

    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下一步我省将按照我国政府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诺,继续完善做好7处遗产点的保护管理,不断加强遗产监测体系,同时做好遗产档案管理和监测基础数据的搜集整理工作。健全遗产点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科学保护文化遗产提供法律法规依据。

    加大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遗产点的保护力度,做好石峁遗址、统万城遗址、西汉帝陵、唐代帝陵等大遗址的考古发掘、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进一步提炼遗产突出价值,完善遗产保护地方专项法规,提升保护管理和展示服务水平,加快对影响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环境景观因素的有效整治,为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基础。

    同时,围绕“民心相通、命运与共”的主题,积极发挥“丝绸之路考古联盟”“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的作用,不断拓宽合作空间,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展览、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弘扬陕西文物资源的独特性、丰富性,依托丝绸之路平台,积极开展文物外展精品工程,打造文物外交品牌。发挥陕西专业力量雄厚、科研机构健全优势,深入开展援助缅甸、尼泊尔等援外文物保护工程,树立陕西文化新形象,深度参与文化遗产国际保护,讲好陕西故事,传播陕西声音,提升陕西形象。

    记者 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