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屈荔鹏 郭诗梦) 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商洛人民大力发扬老区精神,矢志艰苦奋斗、接续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9月12日,记者从我省“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商洛市突出绿色循环发展主线,坚持产业绿色化、城镇景区化、田园景观化“三化”路径,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富民强市的追赶超越新路。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24.77亿元,是1949年的2061.9倍,比2012年增加385.77亿元,年均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2%和11.8%。
70年来,一个生态美、活力足、产业强的美丽山城快速崛起,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商洛答卷”。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商洛培育“两新两大+数字化”绿色产业体系,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按照“生态+资源+新技术”模式,商洛做大新能源、新材料“两新”产业。商洛以水能、风能、光能开发利用为重点,推动清洁能源、储能装置、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对接产业链高端,发展尾矿综合利用企业81家,年消化尾矿约500万吨,使尾矿资源变废为宝。
按照“生态+区位(资源)+文化”模式,打造大旅游、大健康“两大”产业。商洛突出抓好景区拓展、跨界融合、节赛营销,建成3A级以上景区41家;围绕特色“商药”深度研发和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扩大优质中药材种植面积,基本形成中药材全产业链。此外,按照“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力企业”模式,商洛把数字经济作为发展“三个经济”的突破口,推动“实体经济+互联网”,建设数字化交易、管理、研发平台和数字化产业生态圈,成功举办了首届数字乡村发展论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全覆盖。
坚持精准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商洛全域贫困、深度贫困,贫困人口占全省15.5%。全市坚持“六个精准”,目前已累计脱贫45.07万人,并将在今年年底前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商洛把产业作为解决“两不愁”问题的治本之策,放大“三带一创”产业扶贫模式,做大菌果药畜“4+X”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全市共发展食用菌3.5亿袋、核桃336万亩、板栗268.9万亩、中药材208.54万亩,实现生猪饲养量288.3万头、禽饲养量3993.4万只,培育了森弗、君威、华茂等成长型龙头企业147家,带动15.2万户53.2万人稳定增收。
突出宜居宜业宜游,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商洛按照“秦岭休闲之都、丝路产业新城”定位,以城镇群来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体系。商洛坚持“做强中心城市、做精特色城镇、做美乡村田园”,建设以商州城区为主体,以洛南、丹凤县城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中心城市。“一体两翼”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1.6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4.4万。全市建成秦岭特色小镇14个。竹林关、漫川关、云盖寺等4个镇分别跻身国家美丽宜居示范小镇、省级文化旅游名镇,营盘镇入选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商洛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守护青山绿水,推动美丽商洛提档升级。商洛坚持治乱、治脏、治污“三治同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三力齐发”,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治理。全市湿地面积达到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7%。商洛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称号。同时,商洛空气质量连续七年位居全省第一,2018年优良天数达331天,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市;水质量稳居全省前列,节能减排超额完成省考目标,荣获全国首家“气候康养之都”称号。
奇石博览
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