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导 用“四个五”推动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
——柞水县县域经济发展案例
商洛市李政权 程修得
近年来,柞水县立足县情实际,把木耳产业确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用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牢记“小木耳大产业”的殷切嘱托,以“四个五”为抓手,全力推动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案例背景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商洛西部,县域面积2332平方公里,全县辖9个镇办82个村(社区),耕地13.53万亩,总人口16.5万,全境位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内,全县植被覆盖率高达88%、森林覆盖率达75%,绿化率达到88.66%。柞水生态环境良好,是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地,年均气温15.9度,山清水秀、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康养宜居之都、绿色天然氧吧、城市活力之肺”美称。
几年来,不断聚焦木耳种植技术培训、合作方式创新、衍生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管理、销售渠道拓展,使木耳产业从分散化种植走向规模化产出、由原生农产品走向精深加工的终端产品、从传统化管理走向数字化管理,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先后获得第十四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金像奖、第十七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特别奖、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等殊荣。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县委县政府以“四个五”为统领,职能部门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动首位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五个引领”,推动产业科学发展。一是强化组织引领。成立了柞水县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及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电商销售3个工作专班,统筹布局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全链条发展举措,落实县委书记“产业链长”、镇办党委书记“主攻队长”、村(社)支部书记“尖刀排长”“三长”责任制。全县木耳产业发展全要素覆盖、全方位保障的责任落实闭环体系,基本形成,初见成效。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县发改局精心组织编制了《柞水县木耳“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木耳产业发展战略实施规划》,组织开展了“原种培育、规模扩张、质量提升、新品研发、品牌营销、延链补链”六大行动,实现“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品绿色化、服务信息化、品牌高端化、业态多元化”的六化发展。三是强化政策引领。修订完善《木耳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木耳产业管理办法》《木耳产业发展考核点评办法》等政策性文件19份,创新推行“资金切块下达到镇”“两借两还”“政府贴息”等创新发展模式,推广“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总结创新推出木耳“富民贷”“防返贫致贫基金”等金融扶持机制,推行“三资股份、租赁分包、产业领养、劳务用工、产品订单、开展服务”六个增收“套餐”,直接带动近1.4万农户户均增收3600元。四是强化科技引领。围绕柞水木耳特色菌种选育、深加工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管控等方面聚力攻关,搭建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成柞水木耳菌种繁育及产品研发示范基地。建好用好柞水木耳质量安全云数据平台,实现木耳产业各环节全程可查可控可视。五是强化人才引领。引进了李玉院士团队,招引木耳专家20名、“三区”人才及科技特派员400余名,深入木耳产业基地跟踪开展技术指导,累计培训干部、耳农2万余人次,初步实现了干部学木耳、耳农懂技术、村村种木耳的目标。
(二)突出“五个承载”,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一是突出园区承载。按照“园区+基地+农户”模式,先后建设西川、金米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柞水木耳U型产业带,辐射带动全县建设钢架木耳大棚2519个、生产基地80个、专业村65个,建成年产2000万袋的菌包生产厂5个和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2条,引进中博农业等木耳龙头企业13家,柞水木耳“三带六区、专业村支撑、大户带动”的木耳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二是突出平台承载。持续加大木耳产业园、科技研发中心、大数据中心木耳交易所等“五大平台”建设,推动产业由单独种植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升级。全县建设以木耳产业为主题的农业园区16个,木耳大数据中心、木耳交易所各1个。三是突出企业承载。扶持壮大中博、野森林等木耳产业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3家、家庭农场96个,发展木耳示范种植户4186户,形成了以李玉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博农业菌包生产、秦峰公司加工、京东云仓储运、秦岭天下公司销售、木耳小镇体验、电商中心消费、柞水木耳综合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服务等为龙头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四是突出项目承载。建立木耳产业项目库,争取科技项目75个7125万元,争取全省县域经济首位产业专项资金补助4500万元,先后建成5大标准化菌包生产厂、木耳精深加工等重点项目18个,策划包装了40个总投资158亿元的木耳全产业链发展项目,成功引进了25个总投资59.91亿元的木耳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柞水木耳精深加工等项目即将建成。五是突出人才承载。依托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在全县三大流域建成木耳创业孵化基地22个,培养木耳致富带头人628名。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培养本土人才420余名,进一步提升了木耳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三)做实“五个基础”,推动产业规模发展。一是做优菌种生产。投入研发推广经费1300万元,选育适生优质黑木耳菌种5个,培育玉木耳、金木耳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完成地方特色菌种比对试验27个。引进陕西中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5大标准化菌包生产厂。二是做大木耳栽植。采取吊栽、地栽和塔栽三种方式推进木耳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建成百万袋木耳示范基地40个,行政村木耳基地覆盖率达100%,真正实现“一县一业”。三是做强产品质量。建立木耳生产和质量“两个标准”,检测、追溯、诚信“三大体系”,及菌包生产、吊袋栽培等“四项规程”,推动7家规模化经营主体进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建立柞水木耳“二维码”全程溯源体系,认证绿色食品19个,柞水“黑木耳”产品获得GAP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四是做细新品研发。自主研发的5个黑木耳品种和金耳、玉木耳等新品种全面推广。围绕“十大项目体系”成功研发出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木耳酱、木耳调料等产品22类98种。五是做精品牌营销。成功发布“柞水木耳”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了秦岭天下、秋雷等一批木耳子品牌。“柞水木耳”被纳入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入选全国十大产业扶贫案例,荣获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蔬菜地标品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入选“十四运”官方特许商品,“柞水木耳”带动全县木耳销售率100%。
(四)补强“五个链条”,推动产业高效发展。一是补强设备端产业链。聚焦旅游、航空、休闲等食品生产,建设木耳乌鸡汤、木耳土鸭汤、木耳葛根羹、木耳荞麦羹等自热型旅游食品生产线4条、生产车间1.2万平方米,配套生产线设备5套,年产能达1.3万吨。二是补强生产端产业链。建成科沃、野森林2个万吨废弃菌包加工综合利用生产线,年处理废弃菌包1.2亿袋、废弃菌渣6000吨,废弃菌包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三是补强加工端产业链。开发了木耳糖、木耳肽等深加工产品,木耳宴系列菜品200余个,策划包装58个总投资78亿元的木耳全产业链发展项目,促进了木耳由食品向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领域和高端产品发展。四是补强销售端产业链。建立“政府+合作社+农民+电商+网播”五方联动营销机制,发展建设“三专一平台”、直销店98个,培育销售企业6家、电商主体190余家,在省内外开办木耳产品协作店41家。“柞水木耳”被认定为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和陕西省首批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首批100吨柞水木耳出口哈萨克斯坦,实现柞水农产品出口零突破。五是补强融合端产业链。大力推进木耳产业向农工融合、农商融合、农旅融合纵向延长产业链,建成金米3A级景区,建成老庵寺木耳观光产业园、西川木耳小镇等木耳主题公园、休闲农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促进木耳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一二三产协同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深悟透弄懂二十大精神实质,继续在扩规模、提质量、强品牌上下功夫,不断在深加工、精分离、全利用上做文章,凝心聚力实施木耳产业发展“六大行动”,实现“四化发展”,着力打造柞水木耳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力争建设国家级木耳现代化科技研发中心、木耳大数据中心、木耳标准化检测中心、木耳批发交易中心等“六大中心”,真正把“小木耳”做成巩固脱贫成果,支撑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为建设“三高三区”新柞水贡献力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