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在青藏高原上尽情奔跑,这是牧民心中的希望。
在噶尔县扎西岗乡鲁玛村,牧民扎西央措在帐篷口热情送别远方来的客人。
途经噶尔县门士乡,邂逅一群正在过河的牦牛。
在噶尔县门士乡索多村,藏族阿妈正在家中浇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加木红柳湿地公园,一名藏族女子正在清洗餐具。她和家人要在这里野炊,当地人称野炊为“过林卡”。
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孩子们脸上充满阳光。
牧民抱着小羊羔喜笑颜开。在牧民心中,羊就像可爱的“孩子”。
在普兰县人民医院,陕西援藏干部、副院长孟君琦(左)在手把手指导医护人员掌握业务技能,希望能在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照片均由记者 李旭佳摄
记者手记
听!雪域高原前行的足音……
这里是西藏阿里地区,是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
这里地势崎岖,自然条件恶劣,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让人心之向往又心生敬畏。
这里,是“万山之祖”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相聚之地;这里,是“百川之源”的印度河、恒河发源之地。这里的人,千百年来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生息繁衍;这里的爱,是藏族同胞对共产党,对祖国朴素的感恩情怀;这里的情,是一批批陕西援藏干部抛洒汗水与当地藏族群众一起奋斗的同胞之情。
追逐“世界屋脊”的脚步,7月中旬,我们一路向西奔赴阿里地区采访。有多少人,一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就要接受高原的“考验”——呼吸不畅、头痛欲裂、夜不能寐……
一路驰骋,有的同伴因高原反应呼吸困难倚着车窗吸氧,让蓝天碧水晃过眼眶;有的同伴被灼热的日光刺痛想眯着眼睛小憩,却被车窗外的牛羊叫声扰乱梦境;有的同伴舍不得眨眼,似乎想把车窗外阿里的一切“装”进自己的眼里……
一刻不停地奔驰在30多万平方公里的阿里地区,车窗外或是气势磅礴的雪山,或是静谧神圣的湖泊,或是成群结队的牛羊……我们追逐着朝霞暮色,看到过最美的夕阳,碰到过暴雨的洗礼,也遇见过随处栖息的野牦牛和藏野驴,穿行在这片高原腹地,一切看似荒无人烟,却又包容万象。
从普兰赶往札达时,难得邂逅了一场雨后双道彩虹“穿越”连绵雪山,象征着幸运的“彩带”飘扬在青藏高原上,与不远处的“神山”冈仁波齐隔山相望,美得一发不可收拾。
随行的同伴1998年曾来过阿里,望着窗外,他不停地发出感叹,感叹国家的强大,感叹在这片神奇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知道,新发展、新变化、新作为,注定会成就新阿里。
悠悠高原岁月,记载援藏情谊。一路走来,听着陕西援藏干部的故事,丢掉了舟车劳顿的疲惫,一路记录,一路感动。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肩负重托、使命和责任,满怀教育情怀和梦想在雪域高原上展开有温度的教学——
每天早上,在陕西援建的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校长邓付宽都会站在窗边望着校门口,直到最后一名学生进入校门他才安心;在阿里地区高级中学,援藏教师李晨光在朋友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募集了10800余册图书在学校建立了一座座“晨光书屋”,给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窗户;援藏教师杨倩用歌声呼唤学生回到课堂……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阿里地区医疗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他们把本地医疗人才培养作为援藏的重中之重,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为阿里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雪山脚下的普兰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孟君琦手头总拿着一个GE Vscan掌上彩超仪,这是几年前公益组织捐赠的。一年来,他深入牧区先后为50余名患者开展了入户签约服务,使边疆患者享受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床旁可视化诊疗服务;性格直爽的援藏医生钟丽春跪在地上给产妇缝合伤口,成功开展了普兰县第一例妇科手术,一年来成功接生70余名新生儿,创医院历史新高;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21名援藏医生紧盯“三甲”创建目标,创造了阿里医疗卫生事业上一个又一个“第一”……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雪域高原基层,围绕牦牛、蔬菜、果树等特色产业,着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三产”融合、实施品牌提升,只为能让贫瘠的土地“开花结果”——
在阿里地区草业工作站,首次成功试飞植保无人机,标志着“中国智造”成功征服4300米海拔;先后引进适宜阿里地区栽培的水果蔬菜20余种,引进草莓优良品种3个,创造了规模化草莓种植海拔最高纪录;以草业工作站千亩示范基地为核心,开展机械化捡石作业、有机肥还田、人工排灌系统等生态建设工程,辐射周边红柳林带,在高原打造出一片“生态绿洲”……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陕西援藏干部。
他们奋斗的身影让人温暖,他们微笑的样子让人难忘,他们是一路向西的“逆行者”,在阿里地区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陕藏情故事。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这是96名陕西第九批援藏干部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他们远离家乡,告别亲人,远赴藏西秘境、天上阿里,忍受着高寒缺氧,克服着生活困难,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无怨无悔地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书写着民族大团结的壮丽篇章。
精彩推荐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