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三分治七分养:“百湖之城”武汉“养湖”记

文章来源:新华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01 09:59:39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自宸、廖君

 

  素有“百湖之市”称号、拥有166个湖泊的武汉,近两年来,以工匠精神做治湖文章,通过完善湖泊保护法规体系、创新湖泊保护管理手段、构建“三员三长”保护机制,全社会致力湖泊保护的氛围日益浓厚,“一橹摇六湖,芳草碧连天”湖中景致正触手可及。

 

生态优先:由养鱼向养水转变

 

  初夏时节绿烟浓。乘坐冲锋舟划过牛山湖,浪花朵朵、清风拂面。波光粼粼的湖面经阳光照射清澈见底,小鱼小虾正在一簇簇水草中躲藏嬉戏。抬头远望,野荷花随风摇曳、娇艳欲滴,田田荷叶间时而有鸟儿或跃起或俯冲,湖中美景尽显生机。

  牛山湖是梁子湖的一个重要湖湾,水域面积7万亩,是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重要栖息地。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片秀丽的湖湾曾面临水质下降等问题困扰。因渔业开发,湖区资源一度严重受损,2000年,湖区水质一度从Ⅱ类下降至Ⅲ类,甚至Ⅳ类。2016年调查显示,湖底的水草覆盖率已不足20%,几乎很难看到水草的踪影。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传统养殖必须让位于绿色发展。”梁子湖水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祥说,为改善牛山湖的水质,保护水环境,2017年武汉市江夏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梁子湖水产集团转型发展,决定梁子湖水产集团由养鱼向养水转变。

  养水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当地请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提供智力支持。经过摸底调研,制定了养鱼、种草的生态平衡发展综合方案。

  一方面,在湖区大力推行土著鱼类产卵场修复,规模化恢复鱼类天然产卵场3.2万亩,以提高湖泊土著鱼类生物多样性,同时开展鱼类群落组合调控,保持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型底栖动物增殖放流和水草镶嵌种植,实现10余种水草落户湖中,各类水草生长期基本覆盖了全年。

  此外,再根据水体、鱼群、水草、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不同情况,控制鱼类的投放和捕捞,不断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让“养水”和“养鱼”互为促进。

  一系列举措带来显著成效,武汉市水务局发布的2018年度水资源水环境相关公报显示,牛山湖再次达到Ⅱ类水标准,成为武汉水质最佳的湖泊之一。

 

科学治理:立规矩、明用途、勤管护

 

  牛山湖的变化是武汉正在逐步推进湖泊治理的一个缩影。武汉现有湖泊166个,湖泊水面面积约867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域面积的41%,东湖、梁子湖、涨渡湖等148个重要湖泊被列入湖北省湖泊保护名录。湖泊,一直是武汉市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城市的本质是诗意般的栖居,保护湖泊就是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2001年至今,武汉市先后颁布实施《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武汉市水资源保护条例》等法规,按照“严保护、严控制、严管理、严处罚”的原则,为湖泊管理立下规矩。

  “法律准绳为保护湖泊增加了一道道铁闸。”武汉市湖泊管理局副局长尹淙泉说,立规矩是第一步,武汉市还创新为每个湖泊制定“身份证”,明确湖泊用途。

  根据《武汉市湖泊保护总体规划》,相关部门在掌握湖泊面积基础上,明确湖泊水域蓝线、环湖绿化绿线、湖泊周边建筑控制灰线范围和面积,并根据湖泊的分布、水系、功能、排污口等情况,将166个湖泊分为自然保育型、防治结合型和污染治理型等三类湖泊,按照“一湖一策”的方式进行科学治理。

  菱角湖是典型城中湖,它与其他自然水体没有交流,且处于城区雨污合流区域,因而被定位为防治结合型湖泊。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2014年,在菱角湖全面截污基础上,市区两级投资2000多万元开展清淤、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建设,更换湖水18万余立方米,建设人工湿地5000平方米,种植水生植物3.6万平方米,湖泊环境得到极大改观。

  湖泊治理“三分在治理、七分在养护”。这位负责人说,江汉区财政每年下拨近600万元资金用于湖泊日常维护,并成立湖泊管理所等专门机构及时清理湖泊水面垃圾、收割水生植物,防止杂物腐烂污染湖泊。曾经污染显现的城中湖已经成为市民扎堆的湖泊公园。

  “全市湖泊综合治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武汉市水务局局长张斐说,数据显示,2018年武汉市湖泊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与2017年同期监测相比,91个湖泊水质保持稳定,36个湖泊水质好转,水质最好的湖泊已达到Ⅱ类。

 

治养结合:建造国内最长排污深隧

 

  “头顶上就是东湖,以后污水将通过我们这条隧道送达污水处理厂。”记者近期在国内首条湖底排污深隧武汉大东湖深隧看到,工程施工正有序开展,这条主隧全长17.5公里,是目前国内传输流量最大、输送距离最长的排污深层隧道,也是国内首条湖底排污深隧。预计今年底项目建成后,武汉近三分之一的污水将通过这条深隧直送污水处理厂。

  大东湖深隧是武汉推动生态治理的重点工程之一,与此同时,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河流湖泊流域打通工程、雨污分流工程也正在武汉各个地区紧锣密鼓建设当中。

  湖泊保护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除了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立健全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是关键。为此,武汉市强化河湖长制全覆盖,由市级主要领导担任梁子湖、汤逊湖、东湖等7个重要湖泊的市级湖长,其他湖泊所在的辖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区、街级湖长,确保了市、区、街三级湖长全到位,全市湖泊全覆盖。

  与此同时,针对武汉湖泊众多,且分布较散,岸线较长,及时发现违法填湖等行为工作难点,在落实官方湖长党政同责基础上,武汉还创新引入民间湖长、数据湖长,并在街、村级层面落实河湖技术员、保洁员、监督员“三员”工作队伍,实现河湖管理体系全覆盖,打通街、村巡湖护湖“最后一公里”。

  “推动湖泊治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武汉市水务局污水处冯文琦博士说,各项工程建设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改善湖泊污染状况,但真正要让湖城相融,还必须统筹考虑源头、过程、末端等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污染问题,并通过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湖泊管理的水平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