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 > 图览陕西 > 正文

荡荡八水 万古润长安之泾河

2019-09-14 09:39:32

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

res03_attpic_brief (2).jpg

泾河入渭口处“泾渭分明”的景色。

res07_attpic_brief (1).jpg

横亘在泾河上的泾惠渠大坝。

res11_attpic_brief.jpg

泾河源头老龙潭。

  以农业灌溉文化享誉古今之河

  泾河虽然时常浑浊,河床与两岸大部分地方高差大,似乎难以惠及两岸,事实却并非如此。泾河穿越的渭北旱原,像一位干渴的大汉,干渴的大汉遇到泾河这个送上门来的甘泉,不可能不为之所动。历史上,泾河对渭北旱原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异乎寻常的显著,所产生的农业灌溉文化影响力亦巨大。

  “人们把这叫小北京”

  距今6000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于渭北泾河流域。在泾河两岸,考古人员发现多处仰韶文化时期遗址。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太平镇寨头村东北泾河南岸断崖、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正阳街道蒋刘村北泾河南岸断崖、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崇文镇河头李村南泾河北土崖等等多处有仰韶文化遗址。其中高陵县泾渭街道米家崖村东北与高陵区姬家街道韩村南的泾河二级台地仰韶文化遗址,夹泾河南北相望。在泾阳县王桥镇王桥街泾河东侧断崖,还出土有打水用的陶器尖底瓶残片。可以想象,那时这里就是水草丰美、适宜人类生存的乐园。

  泾河流域人类足迹从此以后没有断过。周王朝就发迹于泾河流域。根据《史记》等文献记载,周人从公刘至周太王古公亶父十代,一直聚居于泾河畔的今彬县一带。

  8月24日,泾河西岸空港新城太平镇陈贠湾村李立民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泾河对人好处大得很,空气湿润,生活在这里很舒适,长寿人多,他们村有许多8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达90岁。

  陈贠湾村来彩娥告诉记者,她的母亲已经90岁,还精神得很。她在泾河旁长大,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他们这儿从来不受旱,人们把这叫小北京。

  助秦吞并诸侯国

  战国时期,秦国疆土不断扩大。秦灵公继位后,为了及时得到前线信息、快速指挥部队,守住东部疆域并进一步东扩,离开国都雍城,在用水方便的泾河下游北岸筑城,常驻于此。

  至战国末年,秦国对东部诸国的威胁愈来愈大,令东邻韩国忐忑不安。韩国国王根据秦始皇喜欢上马大型工程的特点,把精通水利工程的郑国派到秦国,以耗费秦国国力,拖住秦国东扩的步伐。郑国说服秦始皇,在秦国都咸阳北修一条引用泾河水灌溉农田的水渠。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秦始皇很快得知郑国修渠的真实目的。郑国如果是名只懂水利工程、不谙世故的专家,必死无疑,然而其有胆有识,能言善辩,他告诉秦始皇:“我来秦国修渠,的确是受韩国指派,但是,修渠只能让韩国延续数年寿命,渠修成了却能给秦国建立万世之功。”秦始皇认为此言有理,遂让郑国继续修建。

  此渠西起于王桥镇上然村西北150米泾河仲山瓠口,全长100多公里,沿途拦截引用出自北山的其他河水,东注洛河,灌溉今泾河新城、高陵、临潼等农田“四万余顷”,合今上百万亩。从此关中泾河以东成为农业的沃土,没有大的旱灾,粮食年亩产达“一钟”,约合今200公斤左右,产量成倍提高,远高于当时黄河中游一般农田。秦国迅速富强,“卒并诸侯”。秦始皇为表彰郑国的功绩,命名此渠为郑国渠。

  虽然郑国渠是2000多年前的事,但河头李村70岁的李三郎告诉记者,当地群众至今还在传说郑国渠。

  郑国渠大坝遗址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为陕西省内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吸引了一代代水利专家的目光

  秦之后的2000多年,泾河吸引了一代代水利家的目光。他们前赴后继在泾河上做文章。

  根据《汉书》《读史方舆纪要》等记载,至汉武帝时,由于泾河河床下切,渠首不能进水等原因,运用了100余年的郑国渠已废。眼看着泾河滔滔,两岸农田却受旱,赵中大夫白公承担起修渠引泾重任。他于郑国渠渠首上游另开渠首,渠尾退水改为至临潼栎阳注渭,“溉田四万顷”,为纪念白公功绩,命名为“白公渠”,但习称“郑白渠”。

  北宋末年,泾阳令侯可、陕西路提举常平使赵全等修建成“凡溉泾阳、礼泉、高陵、栎阳、云阳、三原、富平七县田三万五千九十三顷”的丰利渠。元朝至大年间,西台御史王琚修建了“凡溉农田四万五千余顷”的王御史新渠。明代陕西巡抚项忠、余子俊、阮勤等修建灌溉泾阳、礼泉、三原、高陵、临潼五县田8000余顷的广惠渠。

  民国年间,在两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郭希仁、李仪祉努力下,1932年完成泾惠渠一期工程,1935年完成二期工程,1936年灌溉59.59万亩,1941年渠系完善后,灌溉总面积增至67.22万亩。此后多次增高坝面,引水量随之增大,特别是1967年重建拦河大坝及其他工程后,灌溉面积增至135万多亩。

  高陵区耿镇街道马南村83岁的尚玉昆、78岁的纪文乾等村民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他们村的地就靠泾惠渠浇灌,后来由于渭河冲垮土崖,水渠毁坏,新中国成立后重新修建了水渠,再次浇上了泾河水,小麦亩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00多公斤。

  著名棉产区

  根据《陕西省志》《泾阳县志》等记载,由于泾河滋润,引泾水利工程灌区成为“膏腴之地”、“惠及京师”,不仅粮食产量高,棉花等产量亦高,因此棉花生产得到大力发展。棉花于宋末元初传入中国内地,主要“种于陕西”,集中在泾水灌区。其中泾阳县,在明朝时期,植棉面积与产量居陕西省之首,棉田占全省1/3,洪武年间植棉11万亩。

  至民国泾惠渠竣工使用,泾惠渠灌区棉花亩产由原来的10公斤增加到40公斤,最高的达到60公斤,棉花生产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棉产区。1935年泾阳县植棉35.5万亩,1937年植棉48万亩。每逢新花上市,上海、天津等地商贾云集泾阳,争相抢购,私人花行生意兴隆。1935年该县有棉行花店38家,1944年发展至146家,占全省的42.1%。193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中华银行联合贷款投资,在泾阳县永乐店组建陕西第一家合作社——棉花生产运销合作社。

  上世纪50年代,泾阳县棉田稳定在33万亩以上。1989年,泾阳县被陕西省确定为优质棉基地县。

  “龙女与柳毅相遇之处”

  泾河是条知名的河,这不仅仅因为泾渭分明这句成语,还因为泾河滋生有其他许多闻名天下的文化。

  有三个县名和泾河直接有关,除泾阳县,还有甘肃泾川县、宁夏泾源县。虽然秦国于战国晚期置泾阳县,而“泾阳”一词《诗经》中已有:“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其义即位于泾河之北。

  两古代著名小说涉及泾河。

  一是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故事大概为,洞庭湖龙女远嫁泾水龙王次子,受到虐待。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第的湖南书生柳毅,在泾阳碰见放牧的龙女,得知其遭遇,转告给龙女的父亲洞庭湖龙王。小龙女得到解救,并与柳毅结为夫妻。此小说历代流传,并在元代有《柳毅传书》剧本,后成为多剧种传统剧目之一,还发行过《柳毅传书》邮票。

  泾河新城泾干街道花池渡村韩拴群告诉记者,传说龙女与柳毅相遇之处,就在他们村西南泾河北岸。以前那里还曾有座祭祀的庙。

  泾河在这里向南蜿蜒,在北岸形成宽阔的滩地,地平草茂。花池渡村口门楼对联有“柳毅传书,千秋故地传青史”之语,村里有《柳毅传书》壁画和简介。

  二是《西游记》第九回中有故事,泾河龙王与人打赌,为获胜,私自更改玉皇大帝规定长安城降雨时辰和雨量,结果被斩首。

  景色特别的“水辙”

  陈贠湾村李立民说,泾河风景非常好。

  泾河从源头至入渭口,经历了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土石山林区和平原区四个不同的地貌。

  上游为六盘山,群峰争奇,林茂草丰,瀑飞泉流,鸟语花香,是一座幽静秀丽的天然公园。源头的老龙潭有4座天然石潭,似一块一块宝镜镶嵌在绝壁之间。元太祖成吉思汗曾避暑于泾河源头的凉殿峡。

  中游景色亦迷人。此处重点谈谈下游。下游进入关中平原,一马平川,两岸绿浪滚滚,花果飘香,一派盎然生机。在这一段,泾河有两大特别的景色,一是河畔土崖,特别是右岸北莽原一带,高耸陡峭,与泾河水一白一黄,一高一低,一雄一柔,构成一幅既粗犷又柔美的景色。立于土崖之上俯视,泾河犹如飘于辽阔草原上的银带。第二个是由于泾河泥沙多,且为胶泥,泾河又时常水大流急,在河床上冲刷出如车辙般道道“水辙”。河道直,其直如铁轨;河道弯,其弯若长虹。它们或露出水面,如鳄鱼浮游;或没于水下,似蛟龙潜翔。

  秦朝的望夷宫就在秦汉新城正阳街道五福村北泾河南岸土崖上,当年秦二世胡亥在这里醉生梦死,结果被宰相赵高刺杀;汉朝皇帝曾居住在泾河畔的池阳宫;唐太宗李世民纳聘十八学士于正阳街道阜下村泾河南岸瀛洲台赋诗作画。

  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泾河流域在1997年被国家旅游局列入“丝绸之路”旅游专线,2015年郑国渠列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由此可见,泾河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自然风光,其开发利用价值均潜力巨大。

  令人惋惜的是,记者在泾惠渠渠首以下沿泾河采访看到,除少数地段河堤近些年进行了建设,也非常漂亮,但多数很荒凉,有的地方垃圾乱倒,不要说硬化道路,许多地段连土路都没有。

  这有一定客观原因,泾河两岸地形复杂,许多地段历史上就没有建过河堤,同时与当地整体设施建设基础薄弱,当前建设项目繁多有关。可以预见,随着当地建设的逐步推进,泾河也会像渭河、灞河、浐河一样,最终成为绿化林荫大道、城市交通辅道、生态景观廊道、文化传承隧道、经济发展航道。

  “是非既自分, 泾渭不相就”

  泾河自古闻名天下,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诗文,这其中有两类对泾水态度截然相反的诗文占了很大比例。

  “渭水不可浑,泾流徒相侵”

  古时,特别是唐代,人们认为渭清泾浊。唐代进士独孤绶在《泾渭合流赋》一文中称:“夫至清者渭,至浊者泾。惟清也,鉴物之道著;惟浊也,含垢之义形。”

  文人们常用浑浊的泾水比喻邪恶,因此泾水成了邪恶的代名词。

  有“诗囚”之称的唐代诗人孟郊一生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这是不同流合污。因此他在《罪松》一诗中有“泾流合渭流,清浊各自持”之吟,在《答昼上人止谗作》一诗中有“渭水不可浑,泾流徒相侵”之咏。

  唐初著名诗人沈佺期曾因受贿入狱,后又因故被流放驩州。他认为自己是由于正直而遭受报复。他在《被弹》一诗中云:“平生守直道,遂为众所嫉。”“庶以白黑谗,显此泾渭质。”

  “是非既自分,泾渭不相就。”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用泾渭比喻是非不会混淆。

  就泾河是浊是清,清朝中卫县令胡纪谟曾奉乾隆皇帝之命,实地察看,发现泾河直到平凉“澄清见底”,到泾川“不过微杂尘沙”,“迥非咸阳渭河之黄泥耀目者可比”,故而有诗句:“不至高陵不受污”,“颠倒泾渭成底语”。

  “泾流分派灌长郊”

  褒扬泾河的诗文也很多,汉代就有民谣称赞之:“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浊泾”含有大量熟土及各种生物遗体,有机质多,灌溉农田可提高土壤肥力,有利庄稼生长。由于引用泾水灌溉农田,庄稼产量大增,从而供给京城。

  汉朝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赞:“郑白之沃,衣食之源”,“五谷垂颖,桑麻铺棻。”其中的“郑白”,指汉武帝时期修建的引泾河水灌溉农田的郑白渠。

  元朝王处厚《咏泾流》一诗歌颂泾水带来了当地的丰饶:“泾流分派灌长郊”,“门柳市槐皆得灌,药畦荷沼足丰饶。”

  明朝时期赞颂引泾灌田的诗较多。曾担任陕西左布政使的鲁能赞道:“导引泾流灌井田,庶民农事乐忻然。”

  “长吟望浊泾”

  “泾渭横秦野,逶迤近帝城。”唐朝诗人吕牧在《泾渭扬清浊》一诗中标明泾河位于京城长安附近。在许多古诗文中,泾河常被作为一种地标。

  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一诗。唐天宝十四载,即公元755年,杜甫前往今蒲城县的奉先探亲。他将在京城长安的感受和前往奉先的见闻组合一起作成此诗。此诗写其所走路线时提到泾河:“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四处漂泊,曾到今甘肃天水的秦州。在秦州感慨道:“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这里的“浊泾”,显然是暗指京城长安。

  “家临泾水隔秦川,来往关河路八千。 堪恨此身何处老,始皇桥畔又经年。”这是唐末诗人熊皦的诗《谪居海上》。诗中说明,其家临近泾河。

  长安八水中干流跨越省份最多的一条

  泾河是长安八水中唯一没有秦岭水源的一支,其长度仅次于渭河。虽然其在西安境内的长度很短,但其影响力巨大。

  “泾,径也”

  泾河名称令人费解。

  唐代宗时期进士独孤绶认为:“泾如经也,自北而南流”。然而泾河明显是由西北流向东南,而且独孤绶没有说明其解释的依据。

  三国魏时张揖撰写的我国最早的百科词典《广雅》解释:“泾,径也。”

  原书作于东汉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说文解字》解释:“径:步道也。”宋朝学者徐锴对此注释:“道不容车,故曰步道。”

  如果认为“泾河”是和不能驾车、只能行人的小路一样的河流,与实际不符。泾河河道比一般可通车的公路还宽,其河谷宽度一般在1公里以上,水面宽度一般也在50米以上。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康熙字典》注释“径”有“疾也,直也”之意。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注释“径”有“捷速”等义。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太平镇陈贠湾村李立民说,传说泾河龙王被斩了,泾河没龙王,因此泾河水暴。

  综上所述,“泾河”之意很可能为流速快捷的河流。

  陕西境内的源流更长

  泾河是长安八水中干流跨越省份最多的一条。一般将宁夏泾源县六盘山老龙潭作为泾河正源。泾河从这里出发,干流经甘肃平凉、泾川,进入陕西境内,过长武、彬县、淳化、泾阳,于高陵区耿镇街道上马渡村汇入渭河,干流全长455公里,汇集了45421平方公里的流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1.4亿立方米,年径流量位居长安八水第二位。

  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泾河的源头应在陕西省定边县。泾河最大的支流马莲河,发源于定边县南的马鞍山,全长374.8公里,于甘肃省宁县与陕西省长武县交界处汇入泾河。其长度,较从泾源到宁县泾河干流长度长100多公里。据悉,汉以前马莲河曾作为泾河干流。将泾源县定为泾河源头,估计和此条河道径流量大有关。

  非一成不变的泾渭分明

  人们常用成语泾渭分明比喻是非分明,但究竟是泾河水浑还是渭河水浑,观点不一,虽然《诗经》中有“泾以渭浊”之语,但有人认为,其义是泾水因为渭水的对照而显得浑浊,有人则认为,其义为泾水被渭水污染而浑浊。

  据《西安市水利志》,泾河多年平均含沙量177公斤/立方米,年均输沙量3亿吨,占陕县处黄河年输沙16亿吨的18.7%,而泾河水量仅占黄河水量的4.5%。

  民间传说,渭河龙王嫌泾河、沣河家眷泥沙太重,曾拒绝它们汇入渭河。沣河龙王接受意见,设法减少了家眷,而泾河龙王舍不得丢弃家眷,还要坚持汇入渭河,渭河龙王因此非常讨厌泾河龙王,故而泾河水进入渭河后,两水并流不混,形成“泾渭分明”的现象。

  十多年来记者曾多次到泾河入渭口处观察,在十年前河水受污染严重时,两者乌黑程度不相上下,基本没有区别。今年春天去时看到,两者水都比较清,亦无明显差别。今年8月20日去时,雨后不久,泾河和渭河一样浑黄。9月5日去时,泾水浑浊,渭河水清,终于看到“泾渭分明”景色。然而,在泾河入渭口处当保洁员的上马渡村63岁党铁告诉记者,他从小在泾河入渭口岸边长大,看到多数时间泾河水清,渭河水浑,但有时泾河发了大水,而渭河没有涨水,泾河就比渭河浑了。

  由此可见,与一般事情相同,非一成不变,泾、渭哪个清,哪个浊,决定于当时各自流域的雨水等情况。同时,清代也好,今日也好,观察到的情况,不能由此认为唐代或周代也是如此。从周至今,西安气候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民国时期为修泾惠渠,在泾河上建起了现代水利工程的拦水大坝,这对泾河水的浑浊必然产生巨大影响。

  ■记者 金石 文/图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