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在吴起县铁边城镇张湾子村毛主席旧居前,张瑞生在向记者讲述长征中毛主席在他家里吃了三大碗羊肉臊子剁荞面的故事及近年来家庭的发展和变化。 本报记者 肖晓良摄
本报记者 齐卉 王婕妤
在吴起县铁边城镇张湾子村,一排九孔土窑洞整齐地排列在小山峁上,窑洞里一盏老旧的清油灯、一张斑驳的小方桌安静地摆放在土炕上,似乎向我们默默讲述着1935年10月那一个夜晚发生的故事。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万里长征,从甘肃转战陕北。10月18日,由于天色已晚,主力部队就在距离吴起镇20多公里的铁边城东的张湾子村安营扎寨。吴起镇是红军落脚陕北的第一站。那一晚,毛泽东曾借住在村民张廷杰家。
8月7日,在毛泽东曾住过的窑洞院子,窑洞主人张廷杰的儿子张瑞生向记者讲述了那一段历史。
那夜,3名身穿灰色旧军服、头戴灰色八角帽的战士走进窑洞院子,与张廷杰商量能否让首长借住一晚。张廷杰就把两个儿子住的窑洞腾了出来,并叫来妻子,拿出自家中秋节时保存的羊肉臊子,做了香喷喷的羊肉剁荞面。首长一连吃了3大碗后擦了擦额头的汗,对张廷杰表示了感谢,还说:“长征一年喽,这是我吃过最好的一顿饭。吴起是个好地方哟!”
当天晚上,张廷杰看到几名首长在他家的窑洞里,借着微弱的清油灯光商量要事。第二天队伍离开时,他都不知道吃剁荞面的首长就是毛主席,中央红军就在他家的窑洞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直到1964年,毛泽东派人回到吴起,找到张廷杰时,他才恍然大悟。
在红军转战途经吴起时,他们优良的作风、对百姓的亲切关照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家住吴起县吴起街道办杨城子村的张宪杰曾借给红军队伍一个盆、一口缸,也得到了红军赠送的一副马鞍。
张宪杰的孙子张鑫告诉记者,1935年10月的一天,他的二爷爷张宪杰家来了一支队伍借住。此时,陕北的天气已经很寒冷了,张宪杰看到队伍里的战士们满脸疲惫,有的光着脚,有的只穿草鞋,腿脚早就冻得发紫,他们穿着破烂,连当地老百姓都不如。
红军向张宪杰借了一个盆、一口缸用来做饭,吃完饭后便送给张宪杰一块洋烟。因为张宪杰会喂马,红军便委托他帮忙喂了一夜马。第二天,部队出发前,他们拿出一副军用马鞍送给了张宪杰。
“马鞍的脚镫是用铜打制的,比当时老百姓自己用的铁脚镫要贵重得多。”张鑫说,这副红军使用过的军用马鞍至今被保存在张宪杰家的土窑洞中。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说道:“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应该说中国共产党从吴起镇进入西北苏区正是中国革命历史性巨变的开端。
奇石博览
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