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故事| 美丽乡村| 特色产业| 汽车| 深度报道| 热点评论| 奇石博览| 文化艺术| 教育资讯| 旅游| 健康| 图片
2020-10-20 10:23:57
来源:作者丨孙见喜
我们去登太白山,路有多条,可以从厚珍子上,可以从太白县上,也可以从宝鸡眉县上。走近贾平凹和他的文学,进入的路线也很多。但我个人更喜欢从贾平凹自己提示的方向走。这个,他在各个创作阶段都有明示或暗示,比如,1982年的《卧虎说》:“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1987年《浮躁》的前书舌:“艺术诞生于约束,死于自由”;1992年的《四十岁说》:“云层上面,阳光灿烂”;2014年的《老生》:“我有使命不敢怠”;2018年的《山本》:“世道荒唐过,飘零只有爱”,等等。
登上太白山,可以看到它很独特的东西,比如㸳牛和旗形冷杉。但有的登山者对此视而不见,却偏要在太白山寻找武夷山植被,寻找荔枝和菠萝蜜,然后就说这座山徒有虚名,说这山上这也没有那也没有。其实,他到太白山的目的是要寻找他需要的东西。如果用一棵柳树比喻贾平凹的话,那他是要用贾平凹的柳条来编自己的筐子。这种现象不少,拿一个什么理论来套作家作品。
贾平凹创作体量庞大,从什么角度进入都可以捞一点东西出来。但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他审美的价值观、他的文化立场是什么?以我几十年的阅读经验有两点:一是他的民族民间文化立场,二是他的底层视角。无论他作品中浓浓的道释儒的文化底色,还是民间诸神志怪的故事背景,还是村社农耕的情感倾向,或者自然山水的审美喜好,都践行着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这个创作宣言,这和韩少功“文学的根”一起被称为“寻根文学”的两个源头。寻根文学为什么没有寻下去?因为九十年代后,一个时段里的西化狂潮阻断和遮蔽了这个文学取向,不过二十多年后传统文化首先在民间的复兴是对寻根文学的回应和安慰。贾平凹探析时代和社会的角度始终是民间的、底层的,如散文《观沙粒记》、《十八碌碡桥》那样的视角,他从平波水面能看到下边的狂澜深藏,他比别人早看一步深看一尺,故误读走眼由此而生。
贾平凹看待社会和时代的角度是平民的,底层的。这与他的出身有关,他说“我是农民”。他没有权力背景、没有资本资源,也缺少所谓的学术支撑,但他有深厚的底层生活体验。这就使他自生地带着民间视觉上路,从而形成他稳定的审美价值观。小水对爱情的坚贞,牛嫂的勤劳质朴,云林爷的坚信和坚持,带灯的忠于职守;仁义村拆了,但道义还在;秦腔团散了,但民间自乐班依然红火;庙院虽然破败,但宽展师傅的尺八不绝于耳;中华历史悠久绵长,中华文化承续不断,密码正在这里,那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小人物,却是这条历史长链上的最不起眼的焊接点,长链看似磨损了,快断了,却总是断不了。底层社会的声音和色彩在贾的著作中铸就他血脉般的情感,这也引来了另一种说法:他的著作中缺少高光源的照射。其实也不怪,有人专在树上寻找虫洞和黄叶,那是他的爱好,这无碍于树的开花和结果。
贾平凹的文化立场和情感所系,这儿那儿都联结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他的广大作品虽然不那么明白地宣扬五常八德,但那树的每一根枝条都有先贤的芬芳和气息,每一片叶子都浓储着底层厚土的养分。看一个作家对文学的贡献,语言是重要的一条。贾平凹的文学是用方言和古汉语提炼而成的书面写作。他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他有别于翻译体语言,更不同于公共口语写作,或者借用另一个作家“找句子”的说法,他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这方面的研究,除了1994年出版的《贾平凹的语言世界》之外,似乎别无新著,希望后辈的“贾研”学者能在这方面有所贡献。谢谢大家。(2020.10.17 在西北大学“贾平凹作品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精彩推荐
路在何方? ——走近贾平凹和
最美奋斗者 行走在深山里的“马
“一名法学会理事驻村第一书记
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
家族式参与,派专人“顶罪” 温
银行卡“黑产”盯上在校大学生
近视要扣分:长治中考新规是倒
世界最大稀土矿60多年一直被当
“城市有机更新”为何令园区企
非遗 | 华阴老腔唱出无穷韵味
头条推荐
新闻爆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