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天天晒、一二年级经常晒、三年级偶尔晒、四年级数月晒一次、五年级不晒了、六年级完全消失,什么话都不说了,就像没生过孩子一样……前不久,亲子育儿专家杨樾的一段文字引发不少家长的共鸣,在新浪微博上 “朋友圈不再晒娃的原因”话题迅速登上热搜,阅读量达1.9亿,讨论数达2.9万。(1月25日《中国青年报》)
从天天“晒娃”的兴致勃勃到不再“晒娃”的销声匿迹,家长渐趋倦怠的“晒娃”热情与孩子渐渐增长的年岁,显然形成鲜明反差。1.9亿的阅读量,反映出网友对这一不经意却很有趣生活现象的关注与共鸣。透视背后的现实诱因与心路历程,或可对家长的育儿观念和家教认知产生正面与积极的启示。
“晒娃”热情递减是客观存在的生活规律。孩子是婚姻男女的爱情结晶,也是为人父母者的心肝宝贝。将其牙牙学语和蹒跚学步的点滴成长“晒”于网上与人分享,无疑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常情伦理。“晒”的是娃,“乐”的却是家长难以掩饰的愉悦心和成就感。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步增长,包括课业负担、学习成绩和行为叛逆等在内的“成长烦恼”便会接踵而至,加上与之相伴的父母工作压力、抚养负担和辅导任务,让家长颇感应接不暇和力不从心的苦累与头疼,父母对“晒娃”不感兴趣、“嘚瑟”家长渐失底气,显然是顺理成章之事。
“晒娃”热情递减需直面与善待。正如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的道理,“晒娃”也是有得有失、有利有弊的“双刃剑”。孩子从懵懂无知到意识觉醒,势必会在年岁增长中学会辨明是非。“晒娃”也当尊重孩子的权益保障和话语表达。喜欢“低调”、在意个人隐私的孩子,就不喜欢父母“晒娃”的张扬;尤其是到了四年级的孩子,时间不再单纯为父母所有,娱乐也被学业挤占,孩子会越来越“吝啬”与父母分享。随着家长“晒娃”由单纯传递幸福感而掺进更多的功利与炫耀,朋友圈的“攀比”欲望势必扭曲“晒娃”初衷。而目睹“别人家孩子”优势的父母,也会因自感不如而对“晒娃”兴趣索然。诚如一位母亲坦言,“原来觉得儿子挺有才的,后来发现班上很多孩子都多才多艺。大家现在都不怎么晒了,担心自己孩子‘三脚猫功夫’晒出来贻笑大方。”这其实也契合“边际递减效应”——同类东西看多了,难免视觉疲劳、风光不再。
“晒娃”热情递减也是对“起跑线”论的否定。幼儿“萌”是天性,晒晒也无妨;随着学龄阶段的年级升高和课程加重,孩子学习态度和成绩差异便在所难免。对此,家长既无需过分炫耀,也不必焦虑自卑,更用不着刻意攀比。“晒娃”热情递减恰是父母情绪的理性回归,也间接戳穿了所谓“不输在起跑线”论调的虚伪。每个孩子都是共性群体中的有差异个体,正所谓“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必套用“别人家孩子”的成长模式套用自家孩子。学习进步是永无止境的人生追求,也是久久为功的勤奋过程,每天都是新起点,“成长烦恼”恐难免,家长既无需为虚拟的“起跑线”焦虑,更不必靠“晒娃”满足虚荣心。(郑桂灵)
精彩推荐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