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浙江桐庐: “废料”变肥料,年产近万吨

文章来源:新华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25 08:02:03

  据新华社杭州7月23日电(记者黄筱)“会烂的垃圾放蓝,不会烂的放黄。”在浙江杭州桐庐县的181个行政村里,会烂指可堆肥,这句口诀帮助农户提高了分类正确率。当地2012年时垃圾的户正确投放率是35%,到2018年上升至85%,全县农村年减少垃圾焚烧量3.3万吨,年产垃圾有机肥9000余吨。

  垃圾末端处置是分类工作的难点。桐庐在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之初,采取一村一建或者多村联建的方式,建立了145个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点,通过微生物发酵和太阳能普通堆肥两种方式,将垃圾变成有机肥,供本地种养大户、合作社使用,还田还林。

  除了本村消化,大量有机肥还走向了浙江省内110家超市,该县引入市场化管理,由专业公司对村里处理的有机肥进行深加工,注册“世外桃源”品牌走向市场,形成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链。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桐庐分局副局长方文剑介绍,根据估算,农村里产生的1吨可堆肥垃圾能转换成粗犷的有机肥250公斤,精加工后可制成品牌有机肥100公斤左右。

  “世外桃源”有机肥企业负责人朱清理告诉记者,将农村垃圾分类资源化设备产生的有机肥原料统一收集后,与畜禽粪便、菜籽饼等高有机质进行科学配比,各项指标更优,也更具附加值。他说:“购买者还觉得是一种绿色时尚的生活方式,有些民宿老板甚至作为伴手礼送给游客。”

  为了增强农户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各地探索出“美丽基金”“鸡毛换糖”、星级评比、红黑榜单、曝光约谈等17种模式。如旧县街道创新“鸡毛换糖”模式,村民可每月定时到兑换点用可回收废品兑换生活用品;分水镇后岩村按照“村集体补助、社会资助、村民自筹”方式建立“美丽基金”,每年拿出10万元重奖在垃圾分类、河道保洁、庭院整治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农户。

  针对旅游垃圾日益增多的现状,桐庐县加强了对农家乐、民宿的捆绑考核,通过上门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其正确分类,以便资源化处置、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