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 正文

“限塑令”再升级 能否督促大家不再我行我“塑”?

2020-06-06 08:41:36

来源:西安新闻网

分享到:

  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限塑令”。转眼间12年过去了,随着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很多人会发现,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仍被塑料袋、塑料饭盒、饮品杯各种塑料制品“包围”。

  为此,国家相关部门今年相继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被称为升级版的新“限塑令”,能否督促大家彻底告别“一次性消费文化”,不再我行我“塑”呢?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前夕,记者专门就此进行了走访和调查。

  日常购物塑料袋 使用率居高不下

  2007年12月31日,为遏制“白色污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发布,其中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限塑令”出台的初衷之一便是限制超市塑料袋的使用。

  近日,记者在长乐东路一家大型超市内看到,消费者在购物时,超市会有偿提供可降解的塑料购物袋,一般情况下大袋0.3元一只,小袋0.2元一只。在排队结账的十几名顾客中,记者发现,老人们有自带购物袋的习惯。一位顾客说:“自己带的袋子又结实还环保,更重要的是还省钱。”一些年轻人图方便,选择在收银台购买购物袋。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几家超市,发现不少没带购物袋的顾客,直接打起了散装商品区手撕袋的主意。几名中年男女在称完水果和蔬菜后,撕了几个较大的塑料袋放进购物车,结账后将商品装进手撕袋里。其中一家超市的收银员表示,虽然“限塑令”已经提出好多年了,但是大家在购物中使用塑料袋的习惯一直都没改变。

  与超市有偿提供塑料购物袋不同,在各个便民市场、路边摊、小商店均免费提供普通塑料袋。“菜市场家家户户都是免费送给顾客的,如果哪家不给袋子,这菜就没法卖了。”一位摊贩称,他每天用出去的塑料袋就有四五百个。

  快递“过度包装”“大材小用”很常见

  近些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随之带来的是海量快递包装的消耗。市民谢女士是位网购达人,她说,有时候一天能收到好几个包裹,这些包裹绝大部分都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外面是黑色塑料袋,里面是包装盒,再往里面还有空气袋或者塑料泡沫。有时候拆包裹也是件“很费力”的事,经常是“拆了一层又一层”,虽然有时自己也会感慨“如此包装确实浪费”,但快递公司都是如此操作,消费者也只能被动接受。

  孙先生是一家快递收发店的老板,每天店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裹需要打包快递,为此,他专门在店内准备了很多塑料材料,外层包装的黑色塑料袋、空气袋、泡沫以及一些防护性的泡沫垫。“这些材料是每家快递点的必备物品,离开这些东西,快递包裹在邮寄过程中就很容易损坏。”孙先生说,虽然他心里很清楚由废料直接再生的塑料袋类快递包装目前在行业内很常用,且“过度包装”“大材小用”的快递包装方式也不符合相关规定,但是为了确保顾客快递物品的安全,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了解,近年来在国家邮政局等部门的推动下,快递行业一直也在推动行业的生态环保工作,投入环保集包袋,减少一次塑料集包袋的使用。然而,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可降解材料的采购成本比常规物料贵至少1倍以上,国家目前尚无明确政策扶持,这给企业带来一定成本压力,也让更多企业很难大面积投放;此外,行业相关标准的滞后也影响客观评价,比如可降解材料的检测评价标准、快递企业节能减排的测算方法等,导致快递市场的绿色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外卖行业成为塑料制品使用大户

  生活中除了快递,外卖行业已成为目前塑料制品使用较多的领域。虽然一些外卖平台推出了“推荐无需餐具”的选项,也有一些大型连锁餐饮企业自行推广使用纸碗、牛皮纸袋代替塑料袋,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在外卖行业中仍不可避免。

  廖先生是一家小吃店的老板,他店里每天外卖订单的销售额是店内营业额的三倍以上。廖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店里一天的订单一般在40份左右,每一份外卖订单都用一个大塑料袋包裹,里面再配上米饭、蔬菜以及饮料,而每份菜品都是单独用小塑料袋包装,点得越多,包装也就越多,一个月下来,店里仅购买塑料袋、一次性餐盒、餐具的费用就得上千元。“其实,我们也希望使用一些环保的材料,但市场为我们提供的还是以塑料为主的制品,最重要的是为了节约成本,大部分外卖商户只能选择最实惠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廖先生说。

  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治理 让“限塑”成习惯

  采访中,不少市民认为,“限塑令”虽已实施多年,但现实中大家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量却有增无减。“限塑令”在执行中为何会如此尴尬?

  对此,长安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白波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塑料袋,价廉、质轻、容量大,便于收纳、易于携带,因此一直让大家爱不释手;加之相关部门的监管并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能难从源头上制止该类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另外,虽然社会上关于“白色污染”的环保宣传教育不少见,但与“限塑令”直接有关的专项宣传,除了在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特殊日子得到体现外,其他时间段的宣传并不多,导致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

  据悉,2008年“限塑令”颁布之初,有数据统计,当时中国的塑料袋使用量为30亿个,仅用于买菜的塑料袋就达10亿个。“限塑”12年,虽然不少商超在塑料袋使用量上有一定的控制,但外卖和快递业却成为用“塑”大户,塑料袋整体消耗量不降反增。

  因此,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规定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同时,《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标准,完善支持政策,强化科技支撑,严格监督执法等支撑保障措施。4月10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起草了《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其中表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吸管等塑料制品;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中包含:用泡沫塑料制成的一次性塑料餐具、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的塑料制品、以不可降解塑料棒为基材制造的一次性棉签等。

  与十多年前的“限塑令”相比,这一系列新规定不再只针对塑料购物袋,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从源头上禁限塑料制品。

  对此,白波表示,杜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政府除了要出台相应完善制度和规范,还要从整个产业链上完善塑料制品的销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链条制度设计,利用新材料技术,找到合适的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品。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宣传教育转变公众的意识,全社会共同努力齐治理,才能让“限塑”从政令变为习惯。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龚伟芳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