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步云查看正在晾晒的辣椒。新华社记者赵子硕摄
仲夏时节的宝坻潮白河畔,草木葱茏,水清岸绿,生机盎然。年过六旬的马步云来到地头,锄草、掐尖、浇水、打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刚移栽的辣椒苗。
“这叫‘天鹰椒’,长成后外形像鹰嘴,表皮亮、辣度高、香味浓,很多乡亲靠它发家,还卖到了国外呢!”家住天津宝坻区王卜庄镇的马步云跟辣椒打了40多年交道。平时不善言辞的他,提起辣椒滔滔不绝。
宝坻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如织,土壤、气候、水质等条件优渥。因盛产六瓣红大蒜、五叶齐大葱和“天鹰椒”,成了远近闻名的“三辣之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周边村镇几乎家家户户种辣椒,一亩地能挣几百元。”马步云回忆说,那时,他赚到了“第一桶金”。
但好景不长,2000年前后,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种辣椒“望天收”收入不稳定,不少人选择去打工,肥沃的辣椒地竟撂了荒。
很短时间,火红的辣椒生意就“熄了火”。马步云刚建起辣椒加工厂,正打算搞深加工,结果收不上货。“隔三岔五就断顿儿,有的村剩下一两户在种,产量少得可怜。”
不仅如此,品种种源老化、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延伸不够,都成了“拦路虎”。一时间,宝坻辣椒产业跌入低谷。
“强村富民要因地制宜,对宝坻来说,‘三辣’的传统不但不能丢,还要把‘辣产业’作为突破口,走基地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宝坻区委书记殷向杰说。
说了算,定了干。2019年,区里成立辣椒产业专班,出台扶持政策:资金不够,可以申请补贴;没有秧苗,政府免费提供;发愁销路,发展订单采购。全区以王卜庄等5个街镇为核心设立7个辣椒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农户不愁苗也不愁卖。
品种单一、退化,导致种植效益低,怎么办?2019年初,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从国外引进67个优质品种进行实验种植,挑选出适宜宝坻本地的品种进行推广。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也加入进来,及时送来新的移栽技术。
品种优化、技术赋能,“天鹰椒”亩产翻番,达到800-1000斤,亩均增收2000元左右。
农业种植,最怕“不测风云”。去年,不少农户经历了低温、冰雹等一连串的打击,损失不小。区里建立标准化育苗基地,推动集约化育苗,帮助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在林亭口镇工厂化育苗基地,负责人张杰指着20多个育苗棚说:“今年育的苗全部免费给农户移栽到地里,长势很不错。去年购买的辣椒采收设备,政府给了50%的补贴,减轻不少压力。”
在政府支持引导下,椒农们有了底气。王卜庄镇李清庄村村民毕奎种了30多亩辣椒,“选种、育苗、收购,都用不着咱操心,还怕啥?”毕奎兴奋地说,去年每亩地收入4000多元,一年就挣了10多万元。
规模、产量提升,做强产业链、打响品牌成了新的课题。辣椒产业专班联合社会组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线上销售平台,扶持企业打造知名品牌,现在“天津小椒”已经在国外打响了知名度。
牵住产业“牛鼻子”,跑出发展“加速度”。不到两年,宝坻区天鹰椒亩产翻番,达到1000斤;种植面积从不到1000亩猛增至10000多亩;种植效益每亩地增至4000多元,培育5家辣椒销售龙头企业,出口贸易额2.6亿元。
走进马步云在宝坻的工厂,刺鼻的辣味扑面而来,火红的辣椒堆成了小山。工人忙着把加工好的产品码齐,运输车辆装卸繁忙。“这些都是要出口的,国外市场供不应求!”老马一脸笑意。去年企业销售额达到7000多万元,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下一步我们要推进辣椒种植全程机械化,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升精深加工水平,让‘辣产业’更红火、更火辣!”殷向杰说。(记者王明浩、邵香云、黄江林)
精彩推荐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