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正文

82岁非遗传人欲绘社火版《清明上河图》

文章来源:三秦都市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9-02 14:56:16

f48e38a386111ed6a44a36.jpg

侯宗海家中珍藏的社火芯子图纸   

  侯宗海已经10多年没有再耍过社火了。

  当他出现在小区遛弯时,一件对襟白褂,一条黑色灯笼裤,是他最典型的行头。

  话不多,腰板却挺得笔直。鲜有人知道,82岁的他曾是西安大白杨社火的代表性传承人,社火最风光的时候,他的名字,如雷贯耳。

  有“西安民间艺术一绝”之誉

  西安梨园路一个小区,侯宗海家中珍藏着一幅20多年前的画。虽非出自名家之手,但这张画上的图案,却被侯宗海视为“宝贝”。

  打开卷轴,一位仙女亭亭站在盛开的玉兰花上,纤足轻点,衣袂飘飘,颇有意境。

  “这就是社火表演时的芯子,”但凡提起“社火”二字,他便来了兴致,“芯子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险中求趣,叹为观止。”

  “芯子”是社火中最绝妙、难度最高的地方,一般由10岁以下的小孩扮演。表演时,小孩站在十多米高的芯子上,仅靠隐藏在底座中的一根铁条支撑,通体看不到任何破绽,达到高、玄、妙、巧的效果。

  有一年,村里闹社火,几位外国朋友观赏,他们怎么都理解不了,盛装打扮的小孩是如何“腾空”站在“芯子”上,一度以为小孩是假的。

  侯宗海拿了根香蕉,让芯子上的小孩现场吃了,对方赞不绝口,即便如此,芯子的玄妙之处,仍没有被看出来。

  大白杨社火的历史,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其中以芯子表演最为有名,有“西安民间艺术一绝”之誉。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侯宗海仍能回忆当年玩社火时的盛况。

  “社火也叫射虎,射就是说要琢磨,猜哑谜。”他说,当年耍社火前,村里先立起一个杆子,以杆为令,远在咸阳泾阳县的人,一看到这个杆子,就知道大白杨的社火要演出了,“十里八村的人都赶过来,黑压压一片。”

  社火是群众艺术,也有极高的技术门槛。以芯子为代表,扮演者不仅要掌握戏剧知识,还得知道传统典故、历史文化,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社火表演并不是简单的看热闹,而是需要文化的熏陶和培养。”

  社火斗戏斗的是才智爱好

  大白杨社火有东村和西村之分,两家相互叫阵、各有千秋。“每次表演社火,我们两家互相斗戏,从表演内容、技巧、阵势开始琢磨,都想着如何压倒对方。”侯宗海说,每次斗戏时,大家绞尽脑汁出点子,每一个细节都是保密的,“连亲舅舅也不能说,斗的就是才智、爱好。”

  侯宗海是西村的代表人物,而东村的王印才同样以做芯子、画脸谱闻名。

  “斗戏时,我们是竞争关系,斗戏完了,握手言和,虽有不服气,但还是好朋友,不影响我们的私交。”侯宗海说,大白杨社火之所以可以享誉全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东西两村的斗戏,“今年你赢我了,我得总结经验,待到明年再战,有竞争,有比较,就有提高。”

  斗社火讲究栽杆子、挂斗子、斗锣鼓、斗箱底,戏压戏。侯宗海说,社火队的阵容重点在头,铳子手排列在最前面,接着是仪仗队、锣鼓队、平台车,长长的芯子车队排在最后,列队数百米,总体队形构成“龙”行之势。

  捐出26000元政府补贴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随着近年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大,陕西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区、市)四级非遗名录,国家级的非遗有62项,省级的有435项,市级有956项。

  一批批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还通过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及经费、支持非遗传承传播活动等方式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

  2008年,大白杨社火成功申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侯宗海成为大白杨社火代表性传承人。

  “村里的年轻人,还是有人喜欢社火,但现在演出机会少,没有资金来源,谁愿意学?”侯宗海说,社火艺术中不仅包含着戏剧、历史、神话传说等传统文化知识,也包含着农村人文环境、民情风俗等知识,有着以戏载道、传承文化、感化人心、引领风尚、规范道德的功能,从业者首先得发自内心的热爱,其次还得耐得住清贫寂寞,如果没有文化作为支撑,就谈不上技艺传承了。“青年观众未必不喜欢古老的传统艺术,关键是他们很少有机会欣赏,也未必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艺术。”

  作为大白杨社火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政府会给予侯宗海一定的传习补贴。今年8月,他决定将7年来的26000元政府补贴捐出来,在村里的大白杨小学开设社火知识普及课堂,让更多有学识、有眼界、有激情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社火是群众的社火,不是我一个人的社火,”侯宗海告诉记者,非遗保护是对文化和文明根脉的保护,传习补助是大家的钱,他一个人拿着有愧。“社火要振兴,在教育,在年青一代。耍不成社火,我对不起政府。”

  欲绘制社火版《清明上河图》

  从侯宗海的家中向北,不到3公里远,便是唐代梨园遗址。30年前,著名学者李尤白先生经多年考究认为,“唐代梨园的真正遗址,在西安城西的未央区未央宫乡大白杨村西。”此观点已基本被学界认可。

  昨天下午,侯宗海带着三秦都市报记者前往这里探访,在北二环与桃园北路的路口,见到了一块唐代梨园遗址石碑。

  著名戏剧家、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提写的“唐代梨园遗址”几个字,仍清晰可见,石碑的背面,镌刻着李尤白所撰《唐代梨园遗址碑记》一文。

  “1988年,唐代梨园遗址在大白杨村口揭碑剪彩,全国戏剧界著名艺人及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几年之后,碑就被移到了这个地方。”跳过台阶,穿过半米高的杂草堆,侯宗海抚摸着石碑,一脸落寞的神情。

  侯宗海说,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鼻祖,是陕西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唐代梨园遗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最珍贵的稀缺文化资源,“这块石碑立在路边,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如果常年下去,风吹日晒雨淋,过不了几年就会破损了,等子孙后代们再问起唐代梨园在哪里,怎么交代?这将会是多大的遗憾。”

  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也表达出此种隐忧。“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王智说,历史文化资源是西安最值得自豪的城市特色,许多古村落和老街道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建议西安加强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记录、研究和宣传。

  已是耄耋之年的侯宗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除了捐出26000元补贴,用于在学校普及社火相关知识之外,他还希望将其余的补贴,悉数拿出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大白杨社火的艺术魅力。

  “我想请几位画家一起参与,将原来村里的社火表演场面画成长卷,绘制成社火版的《清明上河图》,再将社火中芯子艺术的制作工艺、设计方案和图纸画出来,流传下去,给后人留下参考。”侯宗海说,他的一生,都交给大白杨社火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赋予这门民间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

    文/图 本报记者 宋雨 实习生 杨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