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草木葱郁、熠熠生辉。
地处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汉滨区,有贫困村23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1094户128761人。如何保障贫困群众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怎样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探索实践中——安康市汉滨区创新实施“拨改投、投转股、股分红”方式,打好光伏发电、异地置业、资产租赁和经营主体带动“组合拳”,汇集合力共铺集体经济“来钱路”,让群众增收,使村子变富。
创新:“拨改投”资金模式
发展产业,资金是保障。针对大部分村资源短缺、经费困难、无集体经济来源项目、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问题。该区整合涉农资金,创新“拨改投、投转股、股分红”资金模式,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按照“三变”改革的思路,改变过去政府无偿划拨资金为有偿使用,创新实施了“拨改投、投转股、股分红”的方式,折股量化投入到经营主体带动,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
茨沟镇佛爷岩村为深度贫困村,土地贫瘠,渣石过多,种庄稼收成不好,土地成了撂荒地,农民没有经济收入。
去年,该区按照贫困村的贫困深度和贫困人口规模(暂按每户1万元标准)折股量化到村。由村集体选择确定投资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
产业发展资金采用“拨改投”方式,将政府无偿拨付给企业的投资改为政府有偿投资,固定收益给贫困群众分红。
佛爷岩村的这一做法,就是汉滨区创新“拔改投”资金模式的真正实践,该村将100万元产业引导资用于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成温室大棚共有145个,每年的销售收入在1.2亿元。
“每年园区按6%分红的比例,给179户贫困户进行分红,2018年,一户平均分了300多块钱。到2020年脱贫以后,村集体每年有6万元(分红),一年6万,10年就60万元。”茨沟镇佛爷岩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军说。
破题:让每个村有集体经济
“我们成立了林江茶叶合作社,种植陕茶一号2000亩,带动267户贫困户和989户非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大竹园镇林江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单林江介绍说。
今年以来,该区积极探索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自主经营模式、联村发展模式、股份合作模式。对产业发展基础好和自我发展潜力大的行政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自主发展特色产业。
同时,把产业结构相同、有共同发展基础的村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晏坝镇的中心社区、胡家沟、双涧等7个村,投入资产3500万元,发展茶叶8000余亩,建立茶叶加工厂,成立茶叶产业协会,带动7个村500户贫困户均增收600元,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
对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引导45个深度贫困村村集体作为股东,将产业扶贫资金入股成立了汉滨区资产运营管理公司,资金投入到异地置业、光伏、资产租赁等资产收益扶贫产业,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获得稳定收益。
目前,已有24个镇办的170个村作为股东进入公司,公司有净资产2.23亿元,2017-2018实现收益1493万元,2019年预计将达到1689万元。
造血:产业带动促乡村振兴
瀛湖镇桥兴村将300万元旅游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到建安文旅唐家链子渔文化公司,每年公司按照8%的标准给村委会和贫困户保底分红,连续三年每年为每户贫困户分红1600元,每年为村集体分红4万元。
该区针对人口多,土地分布零散、产业结构单一等现状,探索资源开发路径。村集体将旅游、土地、林地、固定资产及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茶园果园经营权等资源转化为股权,通过集中经营、流转入股等方式,建设配套设施、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效应,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和集体增收。
6月25日,在汉滨区县河镇财梁社区的干部扩大会议上,经过现场讨论表决,最终,大多数人选择了将上级下拨的产业引导资金用到异地置业项目上。
探索实施资产经营路径。对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困难的村,尤其是深度贫困村,探索推行异地置业、光伏发电、资产租赁等资产收益扶贫方式,实现村集体稳定增收。
推行异地置业。区政府将增值保值潜力大、收益稳定的移民搬迁部门建设的移民搬迁社区商业用房等优势资源,按照成本价配置给区资产收益扶贫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公司通过转租、经营等方式,帮助深度贫困村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目前,公司分别在汉滨区水景湾小区和长岭社区购置商业门面房12622平方米,2018年45个深度贫困村获得异地置业收益分红402万元。既让居住在深山的贫困群众在闹市有了一份持续稳定增收产业,又通过资产物化,给村集体留下了保值增值的优质资产。
“我们的这一部分资产达到了保值增值,当初购置保障房门面房时成本价8900元每平方,现在价值已经达到1.2万元以上,增值了2400万元。按照6%的收益分红,全区45个深度贫困村都能够分上不少的资金。”汉滨区资产收益扶贫运营管理公司董事长毛晓军说。
与此同时,该区还推行光伏产业。在关庙、谭坝等镇办通过联村模式投资1.8亿建设了20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2.3兆瓦,年均收益1064万元,辐射带动76个贫困村,每个村年收入62.6万元。创新资产租赁方式,坚持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的原则,根据企业和园区发展需求量身打造,将产业引导资金直接用于购置标准化厂房,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冷链物流仓储、设施农业等,实施对外租赁,实现租赁收益。
2018年,该区将引导10个村将500万元产业资金投入建民办忠诚农业园区,兴建工厂化育苗中心,租赁给天瑞源公司,每年按6%支付固定收益。今年全区种植露地辣椒10万亩,仅天瑞源育苗就达到6万亩。目前,全区异地置业、光伏发电、资产租赁、社区工厂等资产收益扶贫入股1.82亿元,股权比例98.9%,合计分红1493万元,带动19874户70834名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激活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动能。
探索产业带动和服务创收路径。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形成稳定的产业带动和利益联结关系。同步实施土(林)地流转、订单收购、园区(社区工厂)务工、同步同业、生产托管、返租倒包等方法。广泛利用技术服务、电商帮扶、劳务承包、公益岗位等形式,拓展致富渠道。
实践证明,只要选好路子、迈开步子,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穷村就会变富村,弱村就会变强村。
奇石博览
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