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吉赫哲族村村民以前的旧房。
▲抓吉赫哲族村村民新房。
▲抓吉赫哲族村幸福的村民补照结婚照。
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谢锐佳摄
新华社哈尔滨6月25日电(记者谢锐佳、邹大鹏、王建)葱郁的青山顶着低垂的云团,清澈的中俄界江乌苏里江波光粼粼,江堤上正晾晒着咸鱼。离堤岸只有十多米远的一家鱼馆内,“鱼姐儿”罗云正在做菜,灶台上的铁锅中飘来阵阵鱼香。
老板娘罗云不会捕鱼,但做鱼却是一绝。这家鱼馆坐落在乌苏里江畔的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是当地有名的“夫妻鱼馆”。“抓吉”,赫哲语意为“金色的鱼滩”。
走进抓吉赫哲族村,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整齐干净靓丽,10多条水泥路像蛛网一样串联起整座村庄。
黑龙江省抚远市有“中国东极”之称,是中国最早迎来太阳升起的地方。10多年前,抓吉赫哲族村还是个封闭的小村子,守着丰富的旅游和鱼类资源,却没有发展起来。
近几年,随着中俄界江生态不断改善、渔业资源快速修复以及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个赫哲族村庄的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游客日渐增多。村里有不少人开起了家庭旅馆、鱼馆,逐渐闯出一条致富新路。
20年前,罗云和丈夫管敬军开了这家鱼馆。最初几年,客人主要是村民,赚不到大钱,真正的改变始于抚远市大力发展旅游业。抚远因“一岛两国”的黑瞎子岛和良好的原始生态而闻名,每年七八月份是旅游旺季。
乌苏镇党委书记李东生说,镇里积极对接抚远市旅游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游客不断增多。同时,引导渔民上岸转型,鼓励大家发展旅游业和赫哲族文化产业,为村民增收创造条件。
这几天一大早,管敬军从鱼市买来鲜鱼,吃过早饭后,罗云就开始忙活炖鱼,为客人准备预订的午饭。尽管还没到旅游旺季,但鱼馆的生意却很火,每天都有预订,一些游客慕名而来。
中午时分,10多位外地客人走进鱼馆。“我是提前预订的,不然都抢不上,看看界江风光、尝尝江鱼,这滋味挺美!”一位陪同北京朋友前来的当地游客说。
几口大铁锅同时开火,乳白色的汤汁在锅里翻滚。不一会儿,炸鱼饼、清蒸大白鱼、铁锅炖鱼……一桌鱼宴就上来了。
旅游旺季,这家鱼馆天天爆满,最多时一天接待100多人,10多桌的毛收入过万元。去年,夫妻俩赚了个盆满钵满。“虽然有时忙得午饭和晚饭都吃不上,但心里是真高兴!”罗云笑着说。
到了冬季,游客减少,鱼馆就关门,罗云和管敬军回到抚远市区生活。“子女在市里,我们也在那里买了房子,鱼馆一年只开6个月。”回到市区的罗云也不闲着,有时还被一些酒店聘为大厨,专门做鱼,冬季也能额外增加一部分收入。
在抓吉赫哲族村,像罗云家这样的鱼馆还有9家。村党支部书记李少东说,旅游业带动了小村的发展,全村有40条渔船,打来的鱼一部分销给当地鱼馆,有的还通过在互联网直播平台上展示而远销外地。
“‘渔歌’要新唱才有味道。”李少东说,“我们积极引导村民通过搞民宿等增收致富,乡亲们在‘绿水青山’中找到了‘金山银山’!”
奇石博览
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