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故事 > 正文

人才下乡记 | 95后赫哲族姑娘让“鱼皮衣”更时尚

2024-02-21 15:19:49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许露露

分享到:

近日,唱着《乌苏里船歌》的赫哲族人穿着传统鱼皮服饰亮相哈尔滨中央大街,展示了一场“最贵时装秀”,独特的“鱼皮穿搭”迅速火爆全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由此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看到这条新闻,95后赫哲族姑娘曹雯乐想起自己第一次学习制作鱼皮衣的经历。

w700d1q75cms.jpg
曹雯乐在制作鱼皮花。李伟 摄

“缝制一件鱼皮衣至少需要3个月,从鱼皮剥离、晾晒、熟皮子到最后缝制,每一步都十分耗时。”

“熟皮子是力气活,一个成年男子花几个小时只能熟制10张左右,而缝制一件鱼皮衣有时需要上百张鱼皮。针法也特别讲究,针法不对,容易撕碎。”

……

十几年前的一天,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培训班,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尤文凤现场教学,刚上初中的曹雯乐坐在台下,全程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灵巧地飞针走线。那是曹雯乐第一次上手学做自己民族的瑰宝。

命运的齿轮悄悄开始转动。

抓吉村坐落在乌苏里江畔,村名寓意“抓住吉祥”。曹雯乐是个土生土长的抓吉姑娘,从小耳濡目染,对赫哲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自豪感。

2019年6月从哈尔滨商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曹雯乐的第一份工作在远离家乡4000公里的广东佛山。南粤迥异的风土人情让她感到十分新奇,生活忙碌而充实。2019年11月,听闻父亲生病的消息,远方的她寝食难安,决定回老家照顾父亲。承担起家庭责任之余,她在抓吉赫哲族民俗展示馆担任讲解员。

了解越多、着迷越深。在向游客介绍赫哲族文化的同时,曹雯乐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母亲潘秀红是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全鱼宴的传承人,趁机“游说”她,“非遗工作大有可为,要不要留下来?”

2023年3月,曹雯乐通过考试,正式入职抚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w700d1q75cms (1).jpg
曹雯乐(中)制作鱼皮服装的图腾。赵勇涵 摄

现在,她的日常主要工作是与传承人进行项目沟通,并且对鱼皮制作技艺进行系统学习。“鱼皮制作技艺见证了赫哲族的悠久历史,展现了赫哲人世代相传的生活绝技。对于这些知识,我过去只是一知半解,现在和传承人学到了许多。”曹雯乐说。

此外,她还负责非遗项目申报工作。从挖掘、踏查,到搜集、整理,过程十分繁琐,曹雯乐却乐在其中,“我们需要民间踏查,搜集非遗文化线索,平时下乡次数比较多。现在农村会这些技艺的老人越来越少,年轻人更少,经常会有一种紧迫感。”去年曹雯乐参与申报的非遗项目就有10余项,涉及赫哲族传统鱼皮染色技艺、赫哲族鱼皮立体工艺、赫哲族传统乐器、赫哲民谚等。

“其实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有捕鱼、食鱼、穿鱼皮的传统。但是只有赫哲族把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下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有空的时候,曹雯乐会到赫哲族民俗展示馆义务为游客讲解。她告诉记者,“保护好鱼资源,传承好鱼文化,是年轻人该担起的责任。我最骄傲的事情,就是让游客们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从而对赫哲族的衣食住行产生浓厚的兴趣。游客们的积极反馈,带给我满满的成就感。”

最近,受鱼皮衣在“尔滨”爆火的启发,曹雯乐又有了新的研究项目:探索符合时代审美的鱼皮制作工艺。“一件鱼皮衣精致且昂贵,但对年轻消费群体吸引力有限。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我想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创作,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让古老的时尚焕发新的光彩。”曹雯乐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