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人秦音向家乡父老汇报 “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走进西安秦腔剧院
西安秦腔剧院演职人员与“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演员交流(西安秦腔剧院供图)
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全巧民日前在西安逝世,令广大戏迷悲痛,也牵动着一群“京漂”秦腔人的心——15年前,对秦腔的共同情结让一群在京年轻人自发组成“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他们中的大部分是陕西游子,在北京坚守着这片秦人共同的文化家园。15年来,虽远隔千里,“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和西安秦腔剧院却因秦腔,演绎了一段段“秦缘”佳话,从以全巧民为代表的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到西安秦腔剧院的每位演职人员,都对研习社的成长发展倾尽心力。
本周,研习社的全体成员回到西安,汇聚于西安秦腔剧院,他们将在10月18日至10月20日连续三晚,与西安易俗社演员共同献上“纪念全巧民折子戏专场”及两场精彩演出,以表达对全先生的怀念,也用乡音乡情,向关心他们的家乡父老汇报。
一支活跃在北京的“秦腔宣传队”
“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成立于2004年,是北京成立最早的民间秦腔社团组织,研习社以在首都推广和弘扬秦腔艺术为宗旨,将古老的秦腔艺术推向了现代都市艺术的前沿。
“秦腔是我们异乡游子的根,是我们奋斗拼搏的支柱。每个周日,我们像朝圣一样,从北京的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排练,秦腔成了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研习社社长刘祥告诉记者,研习社成员中绝大多数都是三四十岁,有白领、公务员、学生……虽然都不是专业演员,但每个人都是从骨子里爱秦腔,虽离开故土但乡音难忘。
众人不避寒暑,勤学苦练,伴随演唱技艺日臻成熟,他们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为在京陕籍务工群众演出。如今,研习社已有50余人,成为在首都传播秦腔艺术的主力军,央视、专业演出舞台、京城的大学校园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去年中国戏曲文化周举办期间,该社的秦腔演出受邀在北京园博园“西安园”内举行,吸引中外观众驻足欣赏,感受秦腔之魅力。
始终能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温暖
从白手起家,到演艺水平不断提高,刘祥感慨,5400多个日日夜夜中,他们最要感谢的,要数给过研习社无私帮助的家乡专业秦腔人,“虽然远隔千里,但他们始终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虽然只是一个票友社团,但记者了解到,研习社自成立以来,就受到西安秦腔剧院这样的专业院团关注。“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刘祥说,“西安秦腔剧院拥有三意社和易俗社两家百年剧社,我们仰慕已久。西安秦腔剧院的老师对我们也关注有加,自从研习社成立以来,从全巧民等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到西安秦腔剧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雍涛,再到惠敏莉、李洪刚、王宏义、李东峰等许许多多的家乡秦腔名家,都对研习社的成长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回忆,全巧民老师曾给研习社亲授《洞房》《虎口缘》等诸多剧目,除了亲授,全巧民还通过网络,每周义务给研习社的成员们上视频课,一上就是近十年。“我们曾经都是秦腔门外汉,从全老师身上,我们学到了秦腔很多基本功,这让我们终身受益。”西安秦腔剧院更让这群“京漂”秦腔爱好者深感温暖——这些年,秦腔剧院众多艺术家曾多次到研习社进行现场指导;研习社到西安时,双方进行交流与联欢,以同仁礼遇相待,让这个业余团体受宠若惊;2012年易俗社百年庆典,研习社还受邀来西安共襄盛举……
“我们都说,我们研习社就像西安秦腔剧院在异乡的一个艺术之子!这次回来,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这次的三天演出里,我们也带来了研习社版的《三滴血》,没有西安秦腔剧院的帮助,我们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排演出来。”刘祥动情地说。
2018年,西安秦腔剧院在京开展秦腔经典名剧《三滴血》百年纪念演出期间,专门走进研习社交流联谊。研习社秉持向经典致敬的想法,提出要排演《三滴血》,这一想法得到了雍涛的支持,他专门指示易俗社给予研习社全力帮助。在西安秦腔剧院的帮助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2019年5月12日,研习社排演的《三滴血》在中央民族大学礼堂亮相,西安秦腔剧院还派出易俗社社长惠敏莉率琴师王志强、鼓师张磊、演员李东峰等专程赴京指导,帮助研习社顺利地完成了《三滴血》的首演。
除了在艺术上给予这位“老朋友”大力支持外,在研习社此次来西安演出之际,雍涛在节目编排、演出场地、演出服装、伴奏乐队、舞美道具等方面同样提供了大量的支持,用“乡党”独有的热情给予研习社一众游子“家的温暖”。
共同守护秦人的精神文化家园
惠敏莉表示,这些年来,“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给了自己很大触动,“这个社团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对乡音的守护让人心生敬意,是他们的坚持感动了我们这些专业戏曲人。不管是专业院团,还是民间社团,我们希望通过共同努力,让秦腔艺术在全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带动更多年轻观众群体。”
易俗社和三意社的百年发展历史,除了构筑起巨大的艺术宝库,两座剧社自始至今展现出的博大胸襟与气度同样令人称道。
“扎根基层,关注基层,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雍涛表示,西安秦腔剧院多年如一日,坚持对他乡基层民间秦腔社团进行扶持和帮助,就是希望通过双方携手,共同守护秦人的精神文化家园,以文化筑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要关注历史,也要立足当下,西安秦腔人需要、也应当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欢
奇石博览
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