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该县茶镇双河灌村则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区。这里的群众因多数居住在山区,中国银行汉中分行成为该村精准扶贫的帮扶单位。
4月初,强降雨过后,太阳挂在山头。双河灌村三组养蚕能手张友华正在路旁桑园里察看桑苗。张友华在当地可算得上是个小有名气的能人,2017年,通过种桑养蚕不但自己率先甩掉了贫困帽子,同时还带领3户困难群众脱贫、使7户村民勤劳致富,并快速成长为县、乡、村种桑养蚕的技术指导,他不向贫困低头的精神和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勤奋改变人生轨迹
1998年,26岁的张友华,对养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邮购了4本养蚕专业知识书籍,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从基础知识,到消毒、养蚕技术要领入手,他在6年时间里,将养蚕书籍从头到尾翻阅了3次,重点内容仔细读,难点和疑问做上标记, 反复琢磨。为了准确掌握养蚕技术,他先后自费前往四川、江苏,在两家养蚕示范基地进行实地参观,拜师求教,系统观摩学习蚕业育种、养殖、温控、消毒等过程,对每个技术环节用心体会、虚心学习,回家时购买了蚕种小规模试养,他决心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和验证。2014年,桑园面积达20亩,并建立了种桑养蚕QQ群,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与全国100人名养蚕爱好者广泛交流,学习取经,而且主动为本县10多个养蚕专业户进行技术跟踪指导,义务服务,成为村民的养蚕顾问。
种桑养蚕拔穷根
张友华,聪明豁达,勤奋朴实,充满激情。但家庭贫困,他小学毕业不得不外打工,先后在渭南煤矿、建筑工地断断续续做小工10年,期间由于腿部受重伤,返回家里一边疗伤,一边务农,多年来,他无怨无悔、支撑着上有2位老人,下有一对儿女的六口之家。2007年岳母查出患有尿毒症,先后前往汉中、西安等地治疗,医疗费用高达16万元,大部分资金靠四处筹措;2013年,岳母不幸病逝,对一个农村贫困家庭而言,巨额的经济负担重重压得他喘不过气;加之66岁的岳父,患有严重的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他和妻子不离不弃,爱护有加,精心照顾被传为美谈。家庭的困难和不幸,他选择了积极乐观面对,用行动的力量坚守,不被困难屈服,不向贫穷低头。他说:“不管吃多少的苦,受多大累,一定要把老人照顾好,把孩子培养教育好,把这个家的穷帽子甩掉”。多年外出打工,虽然没有积累更多的财富,但他悟出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惠农政策是农民致富的靠山,利用当地资料种桑养蚕才是脱贫致富的硬道理。
2016年,张友华迎来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抉择,注册了汉中市西乡县汉唐桑业发展公司。在县、镇、村以及中国银行驻村帮扶人员的帮助和鼓励下,他充分利用惠农政策及本地资源,迅速将桑园面速扩大至50多亩,养蚕的规模大幅度增加,甩开膀子走上了种桑育林、养蚕育种、技术培训等系统化、专业化轨道,这一年,他干出了原来3年才能取得的成绩,成了远近名副其实的养蚕能手,仅此一项收入达5万元,同时,在他的带领下,3户贫困户脱贫、7户村民勤劳致富,平均收入达2.6万元。县上有名的一家丝绸有限公司,以年薪10万元的优厚待遇,聘请他做技术指导,被婉言谢绝。他却多次参加县农业局组织开展的桑养技术培训的志愿者,将自己学习养蚕的体会与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村民。
一张蓝图绘到底
成功的喜悦并没有使张友华陶醉其中,而是有了更新的打算、更高的目标!他绘制了一张远景蓝图: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养蚕室,帮助更多的村民种桑养蚕、勤劳致富。
新建一个规范化养蚕室,是张友华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为了实现标准化养殖目标,他筹资30多万元,购置1100平方米的院落,建起了立体化、多层蚕台,扩大养蚕规模,实现科学育种、跟踪服务、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四位一体的养殖产业链,利润实现两番,利用技术专业优势,带领24户村民种桑养蚕、勤劳致富。
做强养殖产业。他通过帮扶带动,金融扶贫政策实施,帮扶干部用心、用情真帮扶,树立脱贫致富信心。随着新建蚕室奖补、小额贴息贷款等一系列扶贫政策落地实施,仅2018年发展年养蚕210张,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贫困户通过栽桑、养蚕及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全村脱贫致富典型,为下一步全村蚕桑养殖产业高质量、扩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栽好一片桑,养好一张蚕,他的目标是自己养蚕收入和养蚕农户增收实现双翻。
前不久,汉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建国、中国银行汉中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杨东强一行,前往对口联系的西乡县茶镇双河灌村,实地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走访慰问当地困难群众,进一步了解中省驻汉中国银行汉中分行2014年起定点包抓的工作成效及经验,并先后在金诚蚕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食用菌大棚和在建茶叶加工厂,实地了解村集体经济经营发展情况.在与致富带头人张友华亲切交谈中,了解到他主动邀请村民加入蚕桑合作社,提供技术和免费培训,带动其他贫困户创收致富的行为,张副市长给予了高度赞赏。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胡毅 通讯员 张宝成
奇石博览
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