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旬阳,县委书记梁涛很注重以身作则。
地处汉江支流坝河之畔的吕河镇,是他亲自挂帅担任脱贫攻坚总指挥长的地方。在这里,他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带头研究、破解难题,贯彻落实各项扶贫政策,为全县实现高质量脱贫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推行“三新扶志”
破解“志智双扶”难题
“命不好,就这样了。你们也别再劝了。”这是3年前夏崇坤对驻村干部经常说的一句话。
夏崇坤是吕河镇险滩村人,年老体衰,眼有残疾。他和同样身体不好的妻子住在山上的毛坯房中,生活非常困苦。2017年,梁涛来到他的家中,发现他的精神状态非常不好。
“老夏一家的问题代表了我们县大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问题。物质的贫困只是表象,心中的贫困才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梁涛说,“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首先要号准脉,解决群众最急需的问题,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知道我们是真扶贫,继而让他整个人动起来、干起来。”
作为老夏的帮扶干部,梁涛经常找他聊天,一步步帮他解决问题:残疾证办理、移民搬迁事项、女儿的工作和婚姻问题……慢慢地,老夏的心结解开了,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前一阵梁书记还说我干得好,我非常感动。请梁书记和政府放心,我一定要努力把家里的几亩狮头柑管护好,把生活过得美美的。”11月27日,在崭新的移民安置房中,提起梁涛,夏崇坤不禁满眼泪水。
近年来,针对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一些贫困群众甘于穷、习惯穷、不怕穷,生活靠政府,脱贫志气不足的问题,旬阳县坚持用新教育树立脱贫志向、新民风营造良好环境、新机制增强致富动力,搭建立体构架,创新推行“三新扶志”经验,有效破解“志智双扶”难题。
梁涛(右)在贫困群众家中走访
创建“村劳务扶贫公司”
破解创业就业难题
“公司围绕成立一个服务机构,制定一套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对接体制,建立一个微信平台,提供一套保障措施,规范一个成效台账,建立起了运营体系。”在险滩村村委会,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安开心地向记者介绍起了他们村的劳务扶贫公司。
险滩村之前共有富余劳动力85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76人。他们常年务工,流动性大、成本高、收益低。梁涛经过调研后,提出了“有劳就有业,脱贫不返贫”的要求,在险滩村成立了劳务扶贫公司,将原来零散的、自发的、无序的外出务工,转变成为有组织派遣、有效对接、有稳定增收的规范劳务就业。
来自险滩村三组的李珍,因需要照顾两个孩子和年老的公公婆婆,一直不能出外打工。去年9月,在村劳务扶贫公司的介绍下,她来到邻村的一家玩具公司上班。“从来没想过村劳务扶贫公司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就业,既能让我照顾家里,又能挣钱补贴家用。”李珍说。
“成立劳务公司的好处很多,可以让我们在帮助群众就业时,实现因人施策、因人派活,同时还能保障派出去人的合法权益。”梁涛说。近年来,在梁涛的带领下,旬阳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着力解决劳务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不对称、就业不稳定、服务管理难等突出问题。
梁涛说:“2018年9月,旬阳在全县探索创新村级劳务扶贫公司制度,组建村级劳务扶贫公司286个,与县内外1723家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签订《劳务扶贫合作框架协议书》1678份,征集岗位5万余个,帮助3.3万贫困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
抓“党支部引领”
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
“手里没把米,鸡都不围着你转。”这是4年前,吕河镇秦家塔村党支部书记罗龙竟最深的感受。“由于土地条件差,村集体经济无积累,长期以来,群众基本处于‘饿不死、富不起来’的状态。”
2016年3月,在梁涛的建议下,秦家塔村利用靠近坝河库区这一优势,成立了旬阳县桂花香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1200亩的水面上搞起了渔业养殖。按照每股1000元的标准,该村吸纳股东276户,并实现贫困群众“户户入社”。2018年,合作社实现经营收入69万元,其中20万元用来给股东分红,村集体留10万元。
“我给这个村的建议是继续延长产业链,发展农家乐等项目,吸引更多人来,为村子下一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梁涛说,“以合作社为代表的集体经济,既解决了贫困村发展过程中的‘空壳村’难题,又加强了党在基层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据统计,旬阳全县2019年村集体经济预期收益1088.67万元,其中达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52个,3万元以上的村(社区)186个,全县实现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截至11月底,旬阳全县贫困发生率已由2014年年底的24.39%下降到2019年11月底的1.47%。经市级核查批准,145个贫困村全部达标退出。经自查,贫困县脱贫退出的主要指标均达到标准,正按要求上报市级核查。
“整县脱贫摘帽之后,全县上下将认真贯彻‘四个不摘’的要求,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带领全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不懈努力、持续奋斗中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梁涛说。
奇石博览
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