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内,田媛手持遥控器进行桥吊作业。 陕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熙摄
《党风与廉政》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贾佳
她在工作时段内看不见太阳,但她笑起来总像阳光般灿烂。
田媛,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项目工地的一位桥吊司机。她的工作地点在千米地层深处。那是一条“河”,一条穿凿于秦岭底下的“暗河”,全长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目前已掘进至1600多米处,正是工程攻坚克难阶段。“我没有觉得自己特别,只是不断地体验生活罢了。”身形纤弱的她说。
田媛是这里仅有的3位女工人之一。在这一贯被认为只有男人才能干的岗位上工作,意味着她必须面对更多,付出更多,承受更多。
11月27日,例行的班前会一开,她就和工友乘上大巴车,慢慢进入隧洞深处。车一路颠簸,空气湿度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透过起雾的车窗,洞壁随时可见从岩石里喷出水来。20多分钟后,田媛到达工作区。
这里见不到太阳,只有灯光。高温、高湿,一会儿工夫工人们便汗流浃背,感觉近乎“水深火热”。检测表明,在秦岭隧洞里,工人面临通风、高温地热、涌水、突涌泥、岩爆等施工难题,综合难度堪称世界之最。尤其越到攻坚阶段岩爆越频繁、越突发,可谓“步步惊心”。
“难!是真的难!”田媛感慨,“来这一年半,好歹习惯了。”
田媛的工作属于材料运输环节。只见她手握仪器,一边操作,一边张望,在工友们的配合下,控制高大的桥吊,升降、摇移。“等下,不要着急,高度不一样……”她还不时地大声提醒,和工友们交流。起落之间,一堆材料已经精准地吊装到位。
材料吊装也许没有岩石钻爆掘进断面的风险高。但因为机身高、负载重、体积大,驾驶难度相当高,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发生意外。回忆起第一次吊装材料,田媛仍感慨:“当时特别紧张、特别害怕,不知所措。”现在的她,已经娴熟自信,不过她还是很谨慎:“技术成熟了,并不意味着工程没有挑战。”
有一次,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又赶上密集运输材料时段,必须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运输到位,情况非常紧急。“当时我迅速和调度室商量,请示处置指令,与其他工人密切配合,顺利吊了大概上百吨的材料。”田媛说,“那真是和时间赛跑,没有时间去想别的,活儿干完了才觉得特别累。桥吊这个活儿必须细致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把汉江水引到渭河,正是凭借这条“暗河”才能变为现实。届时,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渭南、杨凌4个重点市(区)及渭河两岸11个县城和6个工业园区,共计1411万人将得以“解渴”。
关于这份意义非凡的工作,田媛始终认为:“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情,岗位是不分性别的,大家一起团结努力,才能干成这个工程。”
结束整整一天的作业,下班回到生活区,田媛会和孩子们视频通话聊聊天,和姐妹们缝鞋垫做家务,遇上好天气也会和丈夫去河边散散步。
她的丈夫也在隧洞工作。“他比我辛苦多了。”她说,“我有家人的支持,有集体的关爱,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这条隧洞能接受她的存在,一定跟她的坚韧、奉献、乐观有关——在秦岭的腹腔深处,在亿万年的沉默之后,那些冰冷的岩石,在这位美丽的“铿锵玫瑰”面前,好像也有了温度。
精彩推荐